靠着这些河道,余州与各州之间贸易频繁,商船来来往往,装卸着各类货物,码头之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
在余州,有一条极为特殊的河,它浩浩荡荡,一路奔腾,最终通向那广袤无垠的大海。
不少大胆的渔人,被大海中丰富的鱼获所吸引,不顾海上变幻莫测的风险,顺着这条河扬帆起航,驶向大海深处,然而,这条水路并非坦途,沿途要经过梧州、巫州和幽州的边界,各方势力交错,稍有不慎便会陷入麻烦。
辛允在前往余州途中,风餐露宿,饿了就从包袱里掏出早已发硬的馒头,勉强果腹,有时干粮实在难以下咽,便只能在路边寻些野果充饥,或者到河里抓上几条鱼,生起火来烤着吃。
日夜兼程,马不停蹄赶了四天的路,终于,抵达余州地界。
当看到那块刻着‘余州’二字的地界碑时,一股浓烈刺鼻的鱼腥味也随之扑面而来,她勒住缰绳,望着不远处的城门,眉头紧锁,心中正为没有路引无法进城而发愁。
这时,几位行人路过,她赶忙下马询问。
其中一位老者说道,“姑娘,这城里如今正忙着筹备丰渔节呢,不需要路引也能进城。”
多年前,当地渔民为了多捕鱼换钱,大肆过度捕捞,搞得河里的鱼越来越少,好多渔民辛苦出海,却打不上多少鱼,一家人都快揭不开锅了,后来朝廷颁布了休渔期,鱼群数量总算慢慢多起来了,可休渔期里,渔民们没了收入,日子还是艰难。
朝廷见余州渔业困境,忧心民生,遂派遣了经验丰富的种植业官员前往,这些官员带着满心的期许与专业的知识,向当地百姓悉心传授种植莲藕、茭白、水芹、荸荠等水生作物的技巧,期望能借此帮助他们拓宽生计,缓解因渔业衰退而带来的生活压力。
然,对于长期依赖捕鱼为生的百姓而言,这一转变并非易事。
种植那些农作物,虽能勉强维持一家温饱,可与出海捕鱼所获的丰厚利润相比,实在是微不足道。
微薄收益难以支撑家中的各项开支,因此,大部分百姓对种植之事颇为抵制,固执坚守着他们熟悉的捕鱼本行。
如此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