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子阳在官田里选了些适合种夏瓜的地,让找好的瓜农种瓜,又向一些百姓推广,建议有多的地就选几亩种上。这个都自愿,只能选一些不适合种粮的地,毕竟没有强迫人家的。
鱼塘也又挖了些,现在那片滩涂已经有大大小小几十个鱼塘,有些没租出去的,县衙照样自己招人来养殖。去年留的鱼苗比较多,今年初还卖了一批鱼苗。
京城指派的水利官是个员外郎,姓谢,也在上个月就到了,他对修建泄洪渠的事非常上心,经常带着人去看山上化雪的情况,勘察山势,又通过计算选定泄洪渠的位置和大小,最后定论是山下还得挖个大湖作为缓冲,不能直接连通河道。
挖大湖好啊,那不就是温月要的人工堰塞湖?她作为泄洪渠的提出者也经常参与讨论,和谢员外郎一起绘图,帮着计算水流量。她虽然不懂怎么算水流,但算学在这时代却是不错的,很能派上用场。
要挖一个大湖,预算就更不够了。余子阳开始和属下商量找乡绅捐钱的事。这事不好办,不能上门要钱,也不能用强,想来想去又找上了温月。
温月说:“要不我们先把泄洪渠的事漏出去?等大家都知道了,然后再说费用不太够,到时候你再找黄家和周家几个领头的喝喝茶,说说这时候如果能出些钱,那就是玉新县的大善人,多带点高帽子什么的。”
顿了顿又道:“咱们再提出给他们立碑,到时候就捐献数量高的肯定得排前头不是?”
余子阳点点头,也只能这样了。回去又商议一番就开始宣传起来。
玉新县要建泄洪渠了!
全县奔走相告,县衙要在在山上修一条泄洪渠,以后山洪就淹不到咱们啦,还要建一个大湖,以后有泄洪渠和人工湖,不怕山洪也不怕旱涝了,朝廷真是为咱们着想啊。
是真的!朝廷的天官都派下来了,专管水利的呢,听说以前那河堤就是人家监管修建的。就是今年的劳役时间长了,要60天呢,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