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周岁,醉酒

1)科举也分科

古代科举一般是三年一次,而且是全国统考,只取一人,所以古代的状元是非常难以考取的,多是货真价实的满腹经纶之士,连皇帝也喜欢把女儿嫁给状元郎。

当代中国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1977年恢复“高考”后,很长时间内是全国万万千千的考生同考一张卷子。古代的科举一开始也是这样,实行全国统考,多数年代都是一榜取仕。

但自古江南出才子,北方读书郎在科举场上,整体上显然是考不过江浙秀才的。后来出于公正、平衡和照顾起见,最后一轮的“总决赛”殿试,有的朝代,如明朝就分出了南、北不同的考题和考试时间,出现南卷、北卷之分,甚至有南、北、中三卷之分。

现在的高考分为文、理科,古代的科举也分科,有文、武科之异。因此,有文状元、武状元之别。

据统计,中国古代共有649个状元,隋朝7位,唐朝144,五代十国25,宋朝120,辽朝56,西夏1个,金朝39个。元朝36,明朝90个,清朝114个,大西国2个,太平天国15个。

据考证,中国古代第一个武状元名叫薛奕,有名的文状元就太多了,如唐代大诗人王维、宋代民族英雄文天祥,清末实业家张謇,都是状元出身。

2)科举要背多少书

据统计,考生们要背诵《论语》、《孟子》、《诗经》、《礼记》、《左传》,共40多万字,全部都要精读背熟。

此外,考生们还要看相当于原文几倍数量的注释,还有其他非读不可的经典、史书、文学书籍等。

古代“高考”需要学习的科目主要有书、诗、论、赋一共四科,即八股文、试帖诗、经纶、律赋。

试帖诗是诗体的一种,考试时以古人某一诗和成语为题,并限定某一韵脚,以歌颂朝政为内容,作出诗来。

八股文的题目主要摘自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是“四书”与“五经”的合称。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春秋》由于文字过于简略,通常与解释《春秋》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分别合刊。

四书之名始于宋朝,五经之名始于汉武帝。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的诸多文学作品当中,四书五经占据着相当重要的位置。

四书五经详实的记载了我国早期思想文化发展史上政治、军事、外交、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史实资料以及孔孟等思想家的重要思想。

4、科举考题与考试时间

1)科举考试题目

对于试卷的类型,各朝代是差不多的。各朝所考科目总的变化也不大,但题量很大。根据所选科目的不同,要完成相应的考卷,才有可能考取功名,表面看比现在的高考试卷简单,看似只写作文,实则更复杂,是一考定终生。因为考题量大,时间长,时常会发生“考死”考生的事件:有的学子无法忍受折磨,投水自杀、悬梁而去。

当时预防作弊的相关措施很严格,考场是封闭式的,一排排号舍把考生隔开。

号舍左右两壁砖墙在离地一二尺之间,砌出上、下两道砖托,以便在上面放置上、下层木板。白天考试,上层木板代替桌案,下层木板为坐凳,供考生坐着答题,夜晚取出上层木板并入下层,用来当睡觉的床。但因号舍长度只有四尺,相当于1.33米 ,人睡下去连腿都无法伸直。而且号舍没有门,考生需自备油布做门帘以防风雨。

由于秋闱时天气非常炎热,考生们吃住全在狭小的号舍里,因此,经常有考生因中暑生病、食物中毒导致意外死亡,还有的则是被藏在号舍屋檐等处的毒蛇咬死。

学生家长和教育人士这些年一直在呼吁为学生减负。其实,这一心愿已喊了一千多年。古代的高考同样是家庭的一件大事,如现在家长陪考、送考一样,古时父母也是很尽心的,那是孩子通往仕途的唯一通道。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在古代,学生光看书是不行的,得把四书五经这样的经典给背出来、熟记于心,甚至某句话在某页某行,都得一清二楚。

古人高考还要毛笔字漂亮,但那是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学习多年的成绩啊,比现代的学生要痛苦多了。

就明清规定而言,并不是所有学生都可以参加乡试的,首选得通过小试,即俗称的童子试,成为秀才后才有可能。秀才还要通过岁试、科试,才有资格参加乡试,科试在乡试之前举行,可以看成是乡试的预考。通过科试的秀才被允许参加古代的“高考”乡试。如果科试没有通过,则叫“落海”,落海者尚有一次补考的机会,称为“考遗才”。

通过乡试,成为举人,便可以参加由礼部主持的会试了。因为会试的考场设在京城,故有“进京赶考”一说。通过会试的考生,称为“贡士”,获得参加最后、也是最高级考试廷试的资格。

现在高考规定有严格的封卷制度,每场考试一结束便密封考卷,以防止考试阅卷出现人为弊端。实际上,这种封卷制度在古代“高考”就早已有之。

史籍记载,我国古代科举封卷制度起始于宋朝。据《宋史·选举》说,宋太宗淳化年间,为“革考官窝私之弊”,采用监丞陈靖的建议,推行“糊名考校”法,科考时在试卷上糊住考生姓名、籍贯,决定录取卷后再拆开弥封。

具体做法是:试卷都要糊住姓名,这叫“弥封”。方法是在试卷交上来后,先由弥封官将卷面折叠,封藏应试者的姓名,编上红号;然后由誊录人员将试卷用朱笔誊写,称为“朱卷”,将它送考官评阅。放榜的时候,按取中的“朱卷”红号调取“黑卷”拆封,最后唱名写榜。

同考官就是副主考,如果他中意哪份荐卷,会在卷上批一个“取”字——现代高考所谓“录取”一词,大概就是这样来的。批了“取”字的卷子会被送给主考官,由主考官最后定夺考生的命运。如果主考官也中意,则会在试卷上批一个“中”字——“考中”的由来,应该源于此。

和今天一样,历朝历代的阅卷时间都是有严格规定的,要求在一定时间内阅评完毕。以清代为例,阅卷时间规定是10天。这10天还包括之前弥封、誊录、对读的时间。其间的吃请又会用去不少时间,所以真正的阅卷时间相当紧张,不过三四天而已。因此,那时考官一般一天要评阅二十本试卷,多的三四十本。普通阅卷人员要阅的卷子就更多了,所以大都是超负荷工作。由此可见,在没有现代电脑辅助阅卷的古代,阅卷人员根本没有时间仔细阅读每份试卷。

为了加快阅卷速度,按时完成朝廷规定的工作,阅卷人员也是想尽办法,其中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就是看“第一印象”,也就是重点看考生的头场卷子,此即古人所谓“止阅前场,又止阅书义”。

一般情况下,如果考生的头场卷考得好,阅卷时得了“高分”——好评语,基本上榜便有戏了。可如果头场考砸了,即便后两场发挥再好可能也会名落孙山。所以那时的考生都特别看重头场考试答题。

追溯起来,宋代的“糊名考校”法显然当算是高考封卷制度的“始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