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要求法国保障其在法国投资的德国企业和公民的权益,并给予他们在法国的经济活动与法国本国企业相同的待遇。
这些条款无疑使德国在欧洲大陆上的地位更加稳固,同时也确保了其在全球的战略利益。而对于法国,这是一次痛苦的屈辱,但在当时的形势下,他们也只能勉为其难地接受。
随着法国的和约签署,意大利的困境变得尤为突出。奥匈帝国,特别是首席将领康拉德,眼中满是狼狈的欲望。伦巴第和威尼托两块大区,这两片充满历史和文化的土地,自然是他首先要求的。但康拉德的野心远不止于此。
意大利北部的皮埃蒙特、艾米莉亚和罗马涅三块大区是他接下来的目标。这些地区不仅地理位置关键,而且经济上也相当富饶。康拉德计划将这些地区设置为“非军事区”,实际上是想确保奥匈帝国在该地区的军事和经济主导权,同时限制意大利在此地区的军事行动。
除此之外,奥匈帝国还有以下几点要求:
港口访问权:奥匈帝国要求在意大利西部的热那亚和东部的的里雅斯特两个重要港口拥有长期的停靠和补给权,以保障其在地中海的利益。
经济合作:奥匈帝国要求与意大利建立自由贸易区,这将使奥匈帝国更容易地进入意大利市场,同时也促进两国间的经济合作。
矿产权:意大利北部的阿尔卑斯山脉富含铁矿和其他矿产,奥匈帝国要求在此地区拥有矿业开采权。
意大利殖民地:奥匈帝国要求在北非的利比亚获得一块领土作为其殖民地,以此作为进入非洲的桥头堡。
这些条件下,奥匈帝国得到了与法国类似的丰厚战利品。意大利,在战争败局之下,也只能接受这些苛刻的条件,希望尽快结束这场灾难性的战争。
康拉德清楚地意识到,简单地吞并伦巴第和威尼托可能会加剧奥匈帝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奥匈帝国本身已是一个多民族、多宗教的复杂帝国,其中就包括德国人、匈牙利人、捷克人、斯洛伐克人、南斯拉夫人、波兰人、乌克兰人和罗马尼亚人等多个不同的民族。
如果将意大利的这两块地区直接并入帝国,那么将有更多的意大利人加入到帝国内部,这无疑会使已经复杂的民族结构变得更加复杂。而意大利民族的强烈的民族主义情感,也可能导致内部的不稳定。
因此,康拉德提议将伦巴第和威尼托设置为皇帝的王冠领地,也即直接归皇帝统治,而不是纳入帝国的行政系统。这样,这两块地区会有更大的自治权,更多地保持其原有的文化和习俗,从而减少因并入帝国而产生的摩擦和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