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冷雨飘洒,秋意渐浓。京畿地带,天津卫如一颗明珠,在荒凉中熠熠生辉,成为容纳数十万生命的绿洲。京城因死者过多,阴气笼罩,瘟疫横行,未来数年内,将沦为死城,天津卫则顺势崛起,成为新的人间烟火之地。
事务了结,孙传庭心急火燎,飞奔返回江南,调动万千工匠与物资,乘着运河之舟,乘风破浪而来,为天津卫带来了复兴的希望。内阁成员昼夜不停地工作,决心要在冬天的寒风吹拂之前,为百姓筑起温暖的家。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明的子民们,历经战争的磨砺,怀着满腔热忱,投入到这座新兴城市的建设之中。天津卫的海边,繁忙如织的景象,如同一幅生动的画卷,展现出人类对未来的渴望与希冀。
沈天石与朱慈烺,牵马同行于天津卫的港口,凝视着海面涌动的波澜,心中充满感慨。码头处,昔日被清廷封闭的航道已再度畅通,迎来一批批勤劳的工人,他们是天津卫新生的力量。
“观此盛景!”沈天石手指向远方,浩瀚大海之上,云水相接之处,风光无限。天津卫,这方寸之地,地理优势得天独厚,恰似新世界纽约的缩影,两者并行同一经纬,皆是贸易繁华之所。可为何天津卫未能演绎出纽约般的辉煌?
只因漕运,那古老的水路,扼制住了天津卫迈向海运枢纽的脚步。运河的存在,如同枷锁般束缚,使得天津卫的潜力得不到充分释放。
沈天石摇了摇头,望着海平面,感叹于历史的吊诡。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为何大明帝国依旧眷恋那蜿蜒曲折、效率低下的运河?漕运的日流量有限,且常年堵塞,与广阔的海洋相比,显得如此渺小。这一切,朝廷又岂会不知晓?
然而,为何帝国选择视而不见,坚守着那条陈旧的运河之路?个中缘由,不过是利益二字。沿着京杭大运河的每一个驿站,都是财富的象征,肥皂大的官员与商贾在此享福,繁华的秦淮河道,以及豪商云集的扬州盐市,皆为佐证。
运河养育了这群依附者,成为他们赖以为生的土壤。海运若真兴起,岂非动摇其根基?于是,这股力量凝聚,形成了一股庞大而不愿轻易改变的既得利益集团,阻挠着新时代的步伐。
在这风云变幻的历史长河中,沈天石深深懂得,每一条河流背后,都隐藏着不可告人的秘密,每一个繁荣背后的牺牲,都值得深思。天津卫的未来,或许正是改变这一宿命的关键。
幽深的瞳孔燃起灼热的火花,少年王者朱桓焰的心中汹涌着前所未有的震撼,犹如迷雾终揭露出真容。这瞬间,他恍然大悟,洞悉了朝堂上的波涛暗涌,那些表面上的儒雅君子们何其虚伪,在光鲜的仁义道德之下,竟埋藏着无尽的利益盘算。
「必须壮大航海之师!」朱桓焰握拳低喝,声音虽稚嫩却蕴藏决心。他深刻体会到海上航路的伟力——数日之内,便自松江一路高歌猛进至山海关,断绝清廷大军后方补给,那般景象历历在目,如同揭示新世界的大门向大明帝国洞开。海运,舰队之崛起,预示着辉煌灿烂的前景,是大明走向辉煌的希望。
沈云石点头赞许,老谋深算的眼眸闪烁着慧光,「贤孙,尔所识,吾所盼也。」江南的世家大族曾一度掌握朝政命脉,现今势力衰弱,乃上天赐予发展天津卫,重塑海运辉煌的时机。自广州至天津,南北港口皆须重建,宏伟蓝图需倾国之力,绝非一朝一夕可成。待海疆固若金汤之时,漕运必将沦为过去式,大明将迎来前所未有的盛世。
「一年,仅一年耳。」沈云石内心默誓,朝野上下仍诸多杂音亟待整治,待内政安稳,即率大军收复辽东,不再耽搁。辽东久陷敌手,乃大明心头之痛。
「驾!」两人翻身上马,乘风破浪直奔未来。
当夜月华流转,天际挂满银星。天津卫沉浸在宁静之中,海风轻抚面庞,带来凉意。在官署,沈云石放下厚重的奏折,身披星辰,伸展疲惫的身体,却难掩心头对远在洛城的柔情佳人深深的眷恋。然而,京城复归秩序不久,国家重建重任在肩,大明正面临多难兴邦的挑战。
历经烽火连年的煎熬,北方州郡生灵涂炭,许多村落如鬼魅般消失于地图,黄河北岸各府人口流失过半。此等疮痍始于崇祯初年,彼时,清军初渡长城,掀起血腥屠杀,此后二十年间六度侵扰,血雨腥风未曾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