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赵挺之表示很受伤。
这已是蔡京四度入阁,每次被贬再复出都更上台阶。第一次因星变,被言官弹核“专权”和“倡丰豫亨大之说”被罢。不到一年,又复出。但天空再现异象,遭御史张克公等人同劾蔡京十多事,第二次被罢相。二年后复太师。至政和六年,蔡京三上章乞致仕,帝不允,以蔡京总治三省事,以正公相之位。崇宁二年,因专政日久,皇帝令他辞官退休。三年,凭借朱勔的势力,再度复出。去年,又被罢贬,但此次仅三个月便再度复出。
崇宁帝为何如此看重蔡京呢?
事实上,蔡京可谓是崇宁帝艺术上的“知音”、政治上的“导师”、生活上的“良伴”。
蔡京在京城做官的时候,每次进到衙署,都有两个衙役手持白绢团扇给他扇风消暑,嘴里还念念有词:“老爷,看您满头大汗的,我们给您扇扇”,对他特别恭敬。时间一长,蔡京也觉得挺感动,有一天一时兴起,就把这俩衙役手里的白绢团扇要了过来,在上面各题了一首杜甫的诗。
第二天,蔡京再来上班时,一看这俩衙役靴帽鞋袜穿戴一新,从上到下整个换了一身行头,而且是一脸的高兴。蔡京问:“你们怎么回事儿?发财了?”二人回答说:“确实是发财了。我们把您题字的那两把扇子卖了,足足卖了两万钱!”蔡京又问是谁买的,他们说是某位亲王给买走了。那位亲王就是端王,也就是后来的崇宁帝。
端王肯出两万钱买蔡京这两把题了字的扇子,可见蔡京在书法艺术上造诣之深。常佶做了皇帝、蔡京成为内阁首辅之后,君臣谈到这件事,常佶还非常感慨地说,你当年题诗的那两把扇子至今藏于内府,可见皇帝对这两把扇子的珍爱。
“定四家”一般指的是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但是原来其中的蔡襄应该是蔡京,只因为世人认为蔡京人品不佳,所以便用蔡襄来代替。但不论从年齿上,还是书法的水平上来讲,“定四家”中的“蔡”应该指的是蔡京才对。
蔡京曾经问米芾,当今天下,谁的书法最好呢?米芾说道:自从大昌的柳公权死后,就属你蔡京和你的弟弟蔡卞了。
他的书法早年学习欧阳询和沈传师,他曾经与苏东坡一起在钱塘学习徐浩书法,深得昌人书风之精髓,形成了一种沉着痛快,骨力雄劲,且笔力惊人的书法风格,极为体现大定书法当中的“尚意”精神——
“其字严而不拘,逸而不外规矩,正书如冠剑大人,议于庙堂之上;行书如贵胄公子,意气赫奕,光彩射人;大字冠绝占今,鲜有俦匹。”
其实,蔡京不仅书法写得好,在为官上,也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大事。
比如说,中国最早的“社会救助制度”便是蔡京一手推行起来的。此外,他是“兴学运动”的主导者,全国各级的学校,包括县学、州学、太学三级相联系的学制系统便是他一手所创。
正因为蔡京的“兴学”之举,平民子弟才具备读书上学的便利性,从而增加了跨越阶层的可能性。
讲真,他多多少少还是为国为民做了些好事实事的,也确有才能,否则皇帝也不会对他“爱恨交加”屡贬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