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上朝时,群臣争先恐后,拥挤不堪。后来便制定了入朝顺序:“将军先入,次近侍官员,次公侯驸马伯,次五府六部,又次应天府及在京杂职官员。”
东门上设立有钟鼓,由钟鼓司宦官掌管。第三通鼓响过后,也就是卯时,百官则按照次序排队,等到鸣钟之后,再由掖门依次入内。文官由左掖门进入,武官由右掖门进入。
皇帝坐上宝座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入班,文武大臣则分两班,齐头并进步入御道,行一拜三叩之礼,礼毕,才昭示着早朝的开始。
首先,鸿胪寺官员先出列,上报入京谢恩、离京辞官的人数。这些官员,都需要提前报备给鸿胪寺。如果这些大臣有位高权重或者有功劳者,皇帝如果召见,那么他们便会入殿觐见。否则,则只能在外面行五拜三叩之礼。
如果当时边关有军事活动,接着便是上奏边关战报。
接下来,便进入主题,上奏政事。并不是每个官员都要奏事的,要不然,早朝时间不够。有事启奏的官员,需要提前写好奏本。上奏时,先迈步出班,然后到御前跪下,这时才可奏事。奏事时,还要用官话,大声朗读奏章,读完之后,才可回到班列。
整个早朝期间,会有专门的纠察御史在一旁监督,只要是有人咳嗽、吐痰、衣冠不整、仪态不雅都会被记录下来,上报处理。
等各官员奏事完毕之后,鸿胪寺官员“唱”奏事毕,然后皇上退朝,其次百官才可陆续退朝,回各部门衙门处理政事。
嗯,如此种种,绝非是冯过道听途说。他虽说不够资格值常朝,大朝会还是有参加的嘛。感想总而言之就是两个字:繁琐。
似乎唯有如此方能昭显上朝的重要性以及身份地位。
凌晨时分起床,直到午时方能散朝,而后还需回各衙门办公,委实是体力活。一日两日倒还罢了,时日稍久便会顶不住。要知道,能位居高官者年岁皆是不低,原本就精力不济,哪还吃得消天天上朝?“告老还乡”、“乞骸骨”云云,有时是臣子辞官之词,但更多也确是因年老多病的无奈之举。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不过,皇帝大多数时候会体恤老臣,给予“赐座”的礼遇,比如老太师、前内阁首辅蔡京蔡元长。
蔡太师毕竟是年逾古稀的老者了,精力体力都下降的厉害,说是“老眼昏花”也不为过。
由于年迈,他不能办事,政事都由他的小儿子处理。凡是蔡京所批,都是蔡眦所做,并替蔡京上奏。蔡眦每次上朝,侍从以下都拱手相迎,低声耳语,堂吏数十人,怀抱案卷跟在后面,于是他恣意为奸,窃弄威权,立即用他的妻兄韩木吕为户部侍郎。他们一起密谋,挑拨是非,陷害和驱逐朝士,建宣和库式贡司,各地的金帛及库藏,都被搜刮来充实它,作为天子的私财。
但即便是这样,权倾天下、数度贬复的蔡京又起复了,仍为内阁首辅,改封鲁国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