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七十七章 岁旦朝会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05 字 11天前

冯过摸着下巴(有胡茬了,欣慰哪)想,呵呵,耶律氏是被打慌了。

这一百年来,诸国之间形成了微妙的平衡态势。大定与后辽大有成同盟之势,大燕则与西宁勾勾搭搭。云理、于阗、交趾诸小国以大定马首是瞻,高丽虽为北燕庇护却对大定眉来眼去。对周边诸国影响甚巨的自是大定与北燕这两座“庞然大物”,事实上两国虽经年不动刀兵,却从未放弃过正统之争。

定燕(辽)正统之争,一直存续。

大辽是由契丹人建立的,其实往上推的话,契丹也是华夏一族,只是偏离了中原而已,辽国也争正统,为啥,因为耶律阿保机认为他跟刘邦是一家,而且阿保机将皇室定为“刘姓”,将妻子一族定为“萧姓”,之后就开始了汉化工作。辽朝到兴宗的时候,就已经基本汉化完成,其实辽朝以外的部族都是奉辽朝为正统,因为辽朝灭了后晋,得到了传国玉玺。

不过辽朝认为大定也是正统,常威建立宋朝,虽然身处中原,但是也属于篡位,而且还篡得不是那么光明正大,真要究其正统性,估计连常家人都感觉尴尬。不过大定毕竟占据中原以南大部分地区,对于辽朝所谓的正统性,大定人是瞧不起的,毕竟中原文化,传统,经济等都被认为是正统。欧阳修在修订《新五代史》的时候,将辽朝(大燕)归到《四夷附录》,也就是说在大定眼里,辽朝(大燕)根本算不上正统,属于“夷”。

在冯过看来,一个政权是否是正统和国力强弱没有关系,但是是否是正统王朝和是否是大一统王朝还是有区别的,二者没有必然的联系。大定作为大一统王朝不够格,疆域不够且军事战斗力低下。更重要的是没有尚武精神,外战屡战屡败。但是大定文风鼎盛,有三千年文明造极于常定的说法。更何况正统王朝的定义是“道先王,法五帝,尊周为正”,也就是说华夏血统一脉相承。在这一点上大定是正统王朝是毫无疑问的。辽、燕等政权虽然在吸收汉文化的基础上对政治制度以及施政纲领做了调整,但是远没到道先王、法五帝的地步。单单凭借自己的武力掠夺,这算什么正统?

小主,

无论大一统还是正统的定义,都有一点相同就是尊周。因为儒家普遍认可都是周礼,所以在南北朝之前无论是大一统还是正统王朝的定义是非常严格的。到了五胡入侵中原后才逐渐的宽松一些些了——《公羊传·隐公元年》记载:“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也就是说,不但要承认以宗周为正尊先祖是五帝,才能获得政治上的统治合法性。对正统的追求称为拨乱反正、尊王攘夷。

正是由于正统的强大号召力,所以到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政权都拼命的把自己往正统上靠。替代西晋的匈奴人刘渊,甚至说自己是蜀汉后主刘禅的后裔;胡夏的创建者赫连勃勃更是宣传自己是夏启的后人。这些政权说白了就是篡改自己的出身,为正统的身份好吸引民众的支持。

在南北朝这段时间里把华夏正统包装的最好的要属于北魏,人家从史书上就注明祖上就来自三皇五帝。再加上深刻的汉化制度,所以北魏得以稳定的统治黄河流域长达百余年成为北朝的开端。很多汉族士子加入北魏政权,为北魏的长治久安做出了贡献。原因就是北魏包装的这个正统。

北魏官方史书《魏书》第一篇内容就是介绍鲜卑拓跋氏是皇帝后裔:昔黄帝有子二十五人,或内列诸华,或外分荒服。昌意少子,受封北土,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