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章 企踵可待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07 字 11天前

殿试第二天,读卷官及监试王大臣等齐集文华殿内。收掌官取试卷出箱,摊置案上,依次分配给读卷官,每人卷数视参加殿试人数多少而定。

评阅试卷照例不准回家,全部都在文华殿两廊等房间住宿,限两日内评阅完毕。最初“条对精详,楷法庄雅者”及“缮写不能甚工,而援据典确,畅晓时务者”俱可列为上等。

至真宗年间“殿廷考试,专尚楷法,不复论策论之优劣。而读卷诸公,评骘楷法,又苛求于点画之间。遂至一画之短长,一点之肥瘦,无不寻瑕索垢,评定妍媸”。

科举制度沿袭了数百年,局限于《四书》《五经》之中,至此已无文章可做。从道德、文章上已难评出轩轾,只好在书法上耍花样了。

而读卷标志有五等,即圈(○),尖(△),点(·),直(|),叉(×)。

每位读卷官在自己名下用这五种标志点画,以分优劣,看完自己分得的考卷,再看别人分得的卷子,称“转桌”。人人都阅过以后,以圈(○)最多的卷子为最佳。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如有其他标志者,则顺序往后排列。阅卷完毕,以前十卷进呈皇帝,由皇帝钦定名次。“圈点”文章的说法或由此而来。

皇帝钦定前十名后,原卷送至红本库,前三卷填写一甲第几名,后七卷填写二甲第几名。其余各卷在内阁书写,拆弥封交填榜官填榜。榜用黄纸表里二层,称金榜。中书四人写小金榜,四人写大金榜,小金榜交奏事处进呈,大金榜由内阁学士捧至乾清门钤盖“皇帝之宝”,于传胪之日张挂。

对于有资格参加殿试的考生来说,掌握策文的格式来写作并不难。难的是在策文中既要言之有物、鞭辟入里,又要对皇帝及朝政进行歌颂和赞美。说白了就是让皇帝觉得你既有真才实学,又对他非常的欣赏和尊重。因字数有限,所以其中的尺度分寸不宜把握,往往很难达到理想的平衡状态。所以,殿试时考生的心情也是很复杂的,毕竟圣心难测。

所以在殿试的策问中拍皇帝马屁也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将皇帝与古代圣君贤主相类比;夸大皇帝治国理政的实绩;言语中刻意自谦,以强化君尊臣卑的关系。当然,全文中不可能尽是拍马说好话,如何能做到即直言不讳之后又不至于冒犯圣上呢?通过留世的殿试策文,我们不难发现玄机,比如:可以是先从总体上颂美皇帝,然后再批评其具体政策;或者是将皇帝与时弊加以区隔,强调治国难度,委过他人;还有就是在直言刺君、针砭时弊之后请求宽恕……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