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主持殿试时,当时关注到了教化和刑罚的问题,并且针对人情不一的现实状况,更加倾向于施行刑罚。所以他在制策时虽然提及天子教化人民是遵从天命之举,但转而又以“古先哲王设以刑以弼五教”为例,指出古先哲王也做不到让所有人都依从教化,所以又不得已要施行“五刑”,这很明显就是在暗示考生肯定刑罚才能得到青睐。
那一届的状元也领悟到了这一点,在其对策提及先古圣王也不得不以五刑治国。
又如仁宗皇帝提出了一个个社会问题,即灾诊存,民不安生,盗贼猖狂,边方有动,向士子们发出了“财充而食足,不知如此何可以臻此?”的疑问。毋庸置疑,如果这些社会问题不得到基本解决,大定的财政状况不会乐观到哪里去。当然,这是太平时期的制策。到了战争渐渐频繁时,军饷粮草的不充足又在制策中体现出来。
当然,士子们大多是学习四书五经,经济知识储备未必充足,提出的对策也趋于泛泛而谈,但士子们还是敢于直接批判实际存在的社会问题的。
崇宁帝出的这个题目就比较率性了,其实干脆就是要让贡士们歌功颂德。
大定正式封云明国主段和誉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司空、云南节度使、上柱国、大理国王。为了表示郑重,大定还特意派遣儒臣钟震、黄渐为册封使前往大理册封,同时还赏赐了定行日历一册。这是云明与大定朝臣属关系首次正式确立,对于双方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在内忧外患刚凸显之初的节点,更得大书特书哪。嗯,这是要慰新晋进士之心,告诉这些官场后起之秀,咱大定的国际地位是杠杠滴,别瞎咋呼,更别唱反调,要保持与朝廷的完全一致,未尝没有敲打警醒之意,当今圣上用心良苦哪。这节骨眼,你们这些官场初哥就别谈啥个性了,可劲的夸就得。
这样的考题,答起来完全没难度,答题方向是固定的,无非是看谁更能深挖此事件背后蕴含的政治动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政治正确嘛,在皇帝眼里,臣子只需依从皇帝的想法对答行事即可。所以在殿试中,尚未步入官场的士子如果在对策中忤逆圣上,是要冒着一定风险的。
命题作文哪,冯过答起来毫无压力。科举到了这阶段,比拼的已不仅仅是文字功底,在此之前已见分晓,此时比较的还有出身、年龄、样貌、气度、气运等等。像冯过这样的南京“会元”,殿试几无可能跌出二甲,至于一鼎甲,得之我幸失之我命。
至于殿试试卷,则是由白宣纸裱成,前部为素页,备写履历三代,后面为朱丝格界直(线),备写策文。
另给草卷一本,供起草之用。试卷、草卷由礼部备办,入场唱名时发给。贡士对策不限字数,但不得少于一千字。考试时间以一日为限,不准给烛,不能完卷者,列入三甲之末。
算算时间,大抵有四个时辰,这对殿中这数百考试机器而言原非难题,但总有心理素质差的呀。身处皇宫,可谓是到达了人生巅峰,那叫一个心情激荡,偏生没法释放这无处安放的激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