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公试和私试还要一起结合考评,决定这帮学生的前途,优秀的升迁,良好的就地升舍。可恶可怖的是,对学业品行不达标的,太学实行积分排名淘汰制,予以退送和除名,退送就是退回原来举荐之地。
是以,太学生们除了有可能在自家学校院子里高谈阔论外,余下的时间,也就是埋头读书,应付考试,争取科举上的功名。
陈东也是一个被地方推荐上来的贡生。
事实上,关于陈东其人,资云亦是语焉不详,或者说是言语中多有保留,冯过却是听出了其中未尽之意。
在蔡京的支持下,国子无论规模、考试制度还是学生的待遇,都较前有了新的提高提升,颇能够体现传统社会君主追求的文治升平。
但是与之伴行的是,对太学生的明里暗里的思想言论控制也更加严格,比如崇宁宗就曾经亲自颁布诏书,把很多书籍列为禁书。再如对太学实行准军事化管理,有和当局不同意见的,就采用连坐惩罚的法子处置:
自崇宁以来,以学校之法驭士人,如军法之驭卒伍,大小相制,内外相辖,一容异论者居其间,则累及上下学宫,以黜免废锢之刑待之。
太学生的言论自由其实是十分有限的,只准唱赞歌、不准唱反调成为了一条潜规则,学规以“谤讪朝政”为第一等罚之首,不懂这条潜规则或者考试的时候不小心触犯了所谓的时忌,那你就等着进自讼斋(反省院)反躬自省吧。
不得不承认,在专制专权的操弄下,皇帝和蔡京颇为成功,一时间居然出现了“士无异论,太学之盛”的场面。懂事的太学生们纷纷写文章搞肉麻,大唱赞美诗,以至于皇帝“幸学,多献颂者”,你看,上倡下和,一幅多么令人舒心和谐美好的景象。
但陈东偏反其道而行之——朝廷大作雅乐,曾命太学生学习弹奏,择日试于廷殿,并迁官给赏,陈东力辞,曰:“岂有此事,万一有之,吾可以侥幸进身耶?”陈东刚直无私,不戚戚于贫贱,令众学子大为惊叹。
他甚至直言不讳地提出了“六贼”之说,嗯,头铁如斯,也是没谁了。
奇妙的是,这样的人……居然还能活着?!
冯过倒是极为佩服,不论如何,敢直于发声者,初衷即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