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一章 对酒当歌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75 字 11天前

诶,人在少年时总恨不能快快成长,人到中年却喜欢回首过往唏嘘感叹,矛盾的人生啊。

在资府,资南嘉由始至终都未出现,资哲也未提及相关(婚事)事宜,只道冯去疾到京后请过府一叙,个中意味自行体会可矣。

师生间言笑晏晏,甚是随意。资哲与辛弃疾截然不同,无有丝毫愤慨郁结,或许在他心中眼下所处之位最合心意,正可远离朝堂之上的龌龊事。

冯过倒是想起一事,问国子监生中可有一位叫陈东的。

资哲只有些许印象,并不清楚。毕竟,在他这个位置只能是把控大方向了,不可能去课堂授业,只依稀晓得此子。

资云却是晓得的。他虽到国子监时日不久,却也算是一号人物了。

其实他倒是从未自曝身份,但国子监是什么地方,大把的“高干子弟”呢,他再低调也被“人肉”了出来。即便他谨守资哲“低调”之嘱,也有不少人明里暗里的大献殷勤。都说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江湖,学校亦然。

据他介绍说,陈东,字少阳,丹东人,出生于“自五世以来以儒嗣其业”之家,其早有俊声,倜傥负气,乃是国子监上舍生。

王安石变法时,教育取士有新法名为“三舍法”:太学生员,分三等,以初入学生员为外舍,不限员,自外舍升内舍,内舍升上舍,上舍以百员、内舍以二百员为限。其生员各治一经,从所讲之官受学。主判官、直讲,逐月考试到优等举业,并申纳中书;学正、学录仍于上合内逐经达二员充。如学行卓然优异者,委主判及直讲保明闻奏,中书考察取旨除官;其有职事者授宫讫,仍旧管勾,候直讲、教授有缺,次第选充。在舍读经为主,以济当时科举偏重文词之不足。

小主,

元佑曾议废三舍法,但只是修订其条制及废止上舍推恩授官之例。绍圣时,又恢复升补推恩之法。元符时,更将三舍法推行至府学。英宗正和元年,诏天下州县皆置学,并行三舍法;县学生选考升入府学,府学生每三年贡入太学。另将太学上舍生增至二百人,内舍生增至六百人,外舍生增至三千人,且另立外学以处外舍生。崇宁二年,诏罢天下州县学三舍法,惟太学(改名为国子监)仍存。

大定重视教育文化是出了名的,尤其是太学生,国家免去他们的差役之外,还每月发津贴,如果学行优异,在科举道路上还可以越次擢拔,比如直接授官,或者不需要经过省试而直接进入殿试,诸如此类。

当然,国家的优待也不是白给的,当时太学生的学习也是鸭梨山大,从外舍生升为内舍生,内舍生升为上舍生,要经过无数次的考试,而且升等的比率又不高,压力我猜想绝不低于现在的高考。

到崇宁年间,虽然不用原来的每个月频繁考试了,但每季度还是要考试一次,每次考试的结果要和品行方面的测评一起记录到学生档案,并且每季度按照积分排名,年终给予校定,以上叫“私试”;另外,所有太学生每年还要参加一次“公试”,公试要分等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