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削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结,吾将此地巢云松。”
从五老峰西北向而下,不多时便见林麓间隐约有雕梁画栋露出,犹抱琵琶半遮面。
众人加快脚步循迹而去,啧啧,白鹿洞书院哪,文人圣地。
冯过等自是知晓这“白鹿洞书院”的历史来源——
昌贞元元年,洛阳人李渤、李涉兄弟隐居庐山,渤养白鹿自娱,人称白鹿先生。宝历元年,李渤为江州刺史时,在隐居旧址建台,引流植花,号为“白鹿洞”。
南唐开元四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亦称白鹿国库,白鹿国学,匡山国子监,与金陵国子监齐名。
楚开宝九年,楚军攻占江州,庐山国学的历史结束;皇佑五年,孙冕之子孙琛在白鹿洞建房十间,称为“白鹿洞之书堂”。当时的星子主簿郭祥正为此写了一篇《白鹿洞书堂记》,这是白鹿洞书院的第一篇记文;皇佑六年春,由于兵火,书堂被毁。
后朱子夫受命知南康军,到白鹿洞书院察看遗址,呈报礼部的《申修白鹿洞书院状》和给丞相的报告中申述兴复书院的理由,并未得到朝廷当权者的支持;直到次年三月,白鹿洞书院方初步修复。
三十八年后,朱子夫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修建白鹿洞书院,使朱子夫初步建成的白鹿洞书院得以完成。
时下,作为官方承认的白鹿洞书院是为“天下四大书院”之首,在士林间影响深远。
行走于山间,渐渐见到书院建筑群,沿贯道溪自西向东串联式而筑,坐北朝南,为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建筑材质结构主要为石木或砖木结构,为人字形硬山顶,颇具清雅淡泊之气。
待得走近,但见书院门楼乃是八字形砖木石结构,重檐悬山顶覆以灰瓦,檐下砌有一长条形框,中有穿孔十字形叶五个,再下为花岗岩石额,上书“白鹿洞书院”五字。门上为石梁,左右为砖柱。
徐元杰手指凌空临摹石额上的字,口中念念有词。
冯过、刘几晓得好友视这为书院题字者为偶像,倒不觉突兀。
石额五字正是仁宗朝内阁首辅李东阳,大定一代名臣。
据说李东阳四岁时就会写直径一尺的大字,刻苦师法颜真卿,得其精髓而又自成一家,书坛乃赞其曰“长沙公大草,中古绝技也!玲珑飞动,不可按抑,而纯雅之色,如精金美玉,毫无怒张蹈厉之癌,盖天资清澈,全不带渣滓以出。”
另,李东阳十六岁中举,十七岁高中二甲第一名,震惊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