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与民休息,此诚然也是臣内心之所愿。然而,如今那蒙古瓦剌依旧对我大明王朝虎视眈眈。这般隐患若不加以根除,我大明的百姓便永无安宁之日。故而,臣以为当下首要之务应当是大力扩充武备。我们应力求在三至五年之内彻底消灭瓦剌,如此方能一劳永逸,换得我大明江山的长久安稳和百姓的和乐安康。”
户部尚书王佐站出来反驳:
“于大人,扩充武备谈何容易,那可是需要大量的钱粮,如今国库空虚,又怎能支撑得起如此庞大的开支?”
于谦毫不退让,大声说道:
“如今虽国库空虚,但我们可开源节流,整顿财政。再者,若不解决瓦剌之患,日后他们再次来犯,所耗费的钱粮只会更多,损失也会更为惨重。我们不能只看眼前的困难,而应着眼于长远的安宁。”
吏部尚书王直说道:
“就算要扩充武备,那新招募的士兵训练也需要时间,短时间内难以形成强大的战斗力。”
于谦回应道:
“我们可以选拔现有军队中的精锐进行重点培养,同时利用经验丰富的将领来训练新兵,提高训练效率。而且,我们还可以通过改进武器装备等方式来提升战斗力。”
朱锐沉思片刻,说道:
“嗯,卿之言朕也赞同。但这只是一方面,还有其他方面的问题需要考虑。其他爱卿还有什么想法吗?”
他再次环视众人,期待着更多的建议。
见众人皆沉默不语,朱锐便缓缓起身,走到大殿之中,走到众位大臣的身边。
他微微清了清嗓子,然后目光坚定地开口缓缓说道:
小主,
“诸位爱卿,你们皆是我大明朝的中流砥柱。正因为有你们的存在,我大明朝方能稳步前行。朕认真思索后认为,大明朝若要走向真正的强大,首要的关键问题就在于培养人才。只要我们拥有源源不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人才,那么大明朝的百姓才能够摆脱贫困与忧虑,实现衣食无忧,进而永享太平之世。”
朱锐继续说道:
“然则,现在我大明的取士之途只有科举这一种途径,据朕了解,科举主要考核的内容也都是经义、写作和策论,形式采用八股文,比较呆板。考生为了达到对偶效果会一边写一边编,导致内容空洞、废话较多。而且考生不能有自己的想法,必须仿照古人立言,按照朱熹标注的圣人思想来答题。这实在是荒谬至极!”
吏部尚书王直提出疑问:
“皇上,如今的科举制度已实行多年,虽有不足,但贸然改变,会不会引起天下读书人的动荡?”
朱锐没有搭理他,他继续说道:
“诸位爱卿都知道,儒家经典何其繁复,怎可用一家之言以蔽之?朕以为,考试的内容不必改,但是要废除八股文的呆板形式,同时也要废除按照朱熹标注的圣人思想来答题的要求。这样才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嘛。”
这时,于谦突然站起来说道:
“皇上此言如醍醐灌顶,臣十分认同!如今的人才选拔确实需要新的思路和方法。八股文形式过于僵化,限制了读书人的思维,不利于选拔真正有才华的人才。”
礼部尚书胡濙这时站了出来,他拱手说道:
“皇上,这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都是太祖皇帝当年钦定的。老臣以为,祖制不可改,还请皇上三思。”
朱锐的脸上扬起一抹淡淡的微笑,而后缓缓开口说道:
“胡尚书此言,朕实难苟同。人自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从那柔弱稚嫩的婴儿逐步成长为孔武有力的壮年,在这漫长的历程之中,难道仅仅身高发生了变化吗?不,思想亦在悄然改变。犹如那破茧而出的蝴蝶,经历了一次次的蜕变。”
“且看,我们身边的一切,无时无刻不在发生着变化。那山川历经岁月会有沧海桑田之变,那河流奔腾不息亦会有河道改迁之异。既然周围的环境已然发生了如此巨大的变化,倘若依旧固守原有的规矩而不知变通,那便真的好似那刻舟求剑之人,一味地拘泥于过去,又怎能适应这风云变幻的时代?
胡濙一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
其余众人见胡尚书被皇上怼了,都把话咽到了肚子里,不敢轻易发言。
他们心中既敬佩皇帝的勇气和决心,又担心变革带来的未知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