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引言:

在古老的智慧长河中,帛书版《道德经》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神秘而深邃的光芒。当我们翻开第七十九章,仿佛踏入了一个充满哲思与启示的奇妙世界。

这一章,承载着老子对世间万物关系的深刻洞察。它以简洁而有力的语言,探讨了和解、宽容与平衡的重要性。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中,矛盾与纷争似乎无处不在,而第七十九章为我们提供了一种超越冲突的视角。

老子以其独特的智慧,提醒我们要以和为贵,化解怨恨,追求和谐共生。这并非是一种软弱的妥协,而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智慧和境界。在生活中,我们常常陷入争执与对立之中,却忘记了和解的力量。第七十九章犹如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引导我们走向更加和谐、美好的未来。

它不仅仅是古老的智慧传承,更是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启示。在当今快节奏、竞争激烈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从《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汲取智慧,学会放下怨恨,以宽容之心对待他人,共同构建一个和谐、包容的社会。

让我们怀着敬畏与好奇之心,走进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去探寻那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深刻智慧,开启一段充满启迪的心灵之旅。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原文: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

以下是对该原文的大致解释: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和解重大的怨恨,必定还留有余怨,怎么可以称为善呢?

“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所以圣人执持着右契,而不以它来责求偿还于人。(关于“执右契”,在古代,契有左右之分,右契通常由债权人持有,这里表示圣人虽有债权但不追讨。)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因此,有德的人司管契约;没有德的人司管彻税。(“彻”在古代是一种税收制度,这里用来对比有德和无德之人的不同行为方式,有德之人宽容像掌管契约那样,无德之人苛刻像掌管收税那样。)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宇宙自然的大道没有亲疏,永恒给予善为道的人。(意思是天道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但善人能顺应天道,所以常得到天道的帮助。)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解读: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中,老子以深刻的智慧阐述了关于和解怨恨以及德与善的道理。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老子指出,即使去和解重大的怨恨,也必定会残留一些余怨。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这样的例子。比如两个曾经有过激烈冲突的人,虽然在表面上达成了和解,但内心深处可能仍然存有芥蒂。这种余怨可能会在未来的某个时刻再次引发矛盾。就像一些商业伙伴在合作中出现重大分歧后,经过调解看似和解了,但之后的合作中还是会时不时地出现不和谐的情况。

“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这里老子以执右契却不责求于人来比喻一种高尚的品德。在古代,右契是债权人所持有的凭证。这意味着即使拥有债权,也不追讨,体现了一种宽容和大度。历史上有很多这样的人物,比如蔺相如对廉颇的宽容。蔺相如因“完璧归赵”等功劳被封为上卿,位在廉颇之上。廉颇不服,屡次挑衅,但蔺相如始终以国家大局为重,不与廉颇计较。最终,廉颇被蔺相如的大度所感动,负荆请罪,两人成为刎颈之交。这个故事充分体现了即使有“怨”,但以宽容之心对待,不责求于人,反而能化解怨恨,成就一段佳话。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之人就像掌管契约却不追讨的人,而无德之人则像掌管税收那样苛刻。在现实社会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些领导者,他们以宽容、理解的态度对待下属,关注员工的成长和发展,就如同有德司契。而有些领导者则过于严厉,只注重结果,对员工的错误毫不留情地批评指责,就像无德司彻。前者往往能营造出积极和谐的工作氛围,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积极性;后者则可能导致员工的抵触情绪,影响团队的凝聚力和工作效率。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老子强调天道对所有人都是公平的,但它总是偏爱善良的人。这里的善人并不是单纯指善良的品质,更是指那些顺应天道、遵循自然规律行事的人。比如,那些注重环保、爱护自然的人,他们的行为符合天道,往往也会得到自然的回馈。而那些肆意破坏环境、违背自然规律的人,最终会自食其果。

总之,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告诉我们,要尽量避免产生大的怨恨,即使有了怨恨,也要以宽容之心去化解。同时,我们要做有德之人,像掌管契约却不追讨那样,以善良和宽容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顺应天道,获得幸福和成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译文: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其译文大致如下:调解深重的怨恨,必然会有余留的怨恨,这怎么能算是妥善的办法呢?所以圣人拿着借据的右联,却不向人索取偿还。因此,有德之人就像掌管契约的人一样,虽有债权却不追讨;无德之人就像掌管税收的人一样苛刻。天道没有偏私,永远帮助善良的人。

解读:

“和大怨,必有余怨,焉可以为善?”生活中,当人们之间产生了很大的矛盾和怨恨,即使通过调解暂时平息,往往也会在心底留下一些难以消除的芥蒂。比如两个曾经竞争激烈的企业,在市场上为了争夺利益而产生了诸多矛盾,后来在行业协会的调解下,表面上达成了和解,但双方内心深处可能依然对彼此存有疑虑和不满。

“是以执右契,而不以责于人。”在古代,契约分为左右两联,债权人持右联。这就像一个人虽然拥有别人的欠款凭证,却不急于追讨。历史上有孟尝君的故事,他广招门客,对有困难的门客慷慨相助,从不追逼他们回报。当孟尝君遇到困境时,这些门客纷纷出力相助,这就是他以宽容之心待人得到的善报。

“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有德之人如同掌管契约却不追逼的人,他们以宽容和善良对待他人。而无德之人就像苛刻的收税官,只知道索取。比如在一个团队中,领导者如果以理解和包容的态度对待员工,给予他们成长的空间和机会,就像有德司契,员工会更加忠诚和努力工作。相反,如果领导者一味严厉苛刻,只注重结果而不关心员工的感受,就像无德司彻,容易引起员工的反感和抵触。

“夫天道无亲,恒与善人。”天道是公正无私的,它总是眷顾那些善良的人。善良的人顺应自然规律,心怀善意地对待他人和世界。比如那些积极参与公益活动、乐于助人的人,他们的善举往往会在不经意间为自己带来好运和回报。

总之,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告诉我们,要尽量避免产生大的怨恨,以宽容和善良的心去对待他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顺应天道,收获美好的人生。

帛书版《道德经》第七十九章白话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