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巡,字巡,蒲州河东人,唐朝中期名臣。中进士历任太子通事舍人、清河县令、真源县令。安史之乱时,起兵守卫雍丘,抵抗叛军。安庆绪派部将尹子琦率军南侵江淮屏障睢阳,张巡与许远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前后交战四百余次,使叛军损失惨重。有效阻遏了叛军南犯之势,遮蔽江淮,保障了唐朝东南地区的安全,最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后获赠扬州大都督、邓国公,绘像于凌烟阁。
张巡,从小博览群书,晓通战阵兵法,年轻时就志气远大,不拘小节,结交的都是理想远大者或宽厚长者,而讨厌和庸俗之辈交往。张巡以太子通事舍人之职外任清河县令,在任内治绩优良,有气节、讲义气,对因遇到困难来依靠的人,都倾囊相助,豪无吝色。任满后,张巡被召回长安,当时正值杨国忠当权,有人劝他投靠杨国忠,定会被重用,但他却拒绝,答道:“这正是国家的怪事,京官不能当啊。”被调到真源县再当县令。
当时,真源县辖地很多土豪劣绅,其中以大吏华南金为首最猖狂,时时欺压百姓,当地流传有“金南口,明府手”的歌谣。张巡到任不久,就把华南金绳之以法,依法处死,他的余党被赦免,这些人都改邪归正,张巡为政简约,很受民众拥护。
安史之乱爆发数月后,安禄山就攻陷东都洛阳,称帝,国号为“大燕”。由于大唐王朝承平日久,而安禄山早有反意,声势浩大,于是一些州县的太守、县令早被燕军的气势吓得手足无措,望风而降。燕军将领张通晤攻陷宋、曹等州,谯郡太守杨万石投降燕军,而真源县正是在谯郡的辖地内。杨万石降敌后,又逼张巡为长史,并令其向西接应燕军,张巡得知后很气愤,率吏民大哭于真源玄元皇帝祠,然后起兵对抗燕军,响应的有千余人。
玄宗任命吴王李祗为灵昌太守,河南都知兵马使,统合河南兵马以抗击安禄山。单父尉贾贲、阆州刺史璇之子等人,带领官兵先到,称为吴王兵,对宋州展开反攻,张通晤败走襄邑,被顿丘令卢韺所杀。之后,贾贲领兵至雍丘与张巡会合,共有两千余兵,这时的雍丘县令令狐潮,已经率全县投向燕军。燕军任令狐潮为军将,率兵向东驰援襄邑,令狐潮击败在襄邑的淮阳军,俘虏了百余官兵,并将他们囚禁在雍丘,准备杀害。令狐潮先去见燕军大将李庭望,淮阳兵俘虏乘机杀掉守卫,雍丘城内顿时大乱,贾贲、张巡等得以乘乱攻入雍丘,令狐潮弃城逃跑。
令狐潮又率领燕军一万五千意图夺回雍丘,而雍丘城内唐军总共不过三千余人,贾贲出战,因兵力悬殊,不敌,兵败而死。张巡驰骑决战,身上被创无数,但仍然力战退敌,退回城后,兵士们推张巡为主将,从此张巡兼领贾贲的部队,自称河南都知兵马使吴王李祗的先锋使。在张巡指挥下,击退燕军多次冲锋,累计杀伤近万人,而唐兵也死伤一千余人,面对唐军的抵抗,令狐潮不得已退兵。吴王李祗闻之,举荐张巡为委巡院经略。
令狐潮会同燕军将领李怀仙、杨朝宗、谢元同等率兵四万余人蜂拥来到城下,企图一举攻下雍丘城。这时雍丘城内约有两千守军,而对手则有四万大军,城内军民大为恐惧。于是,张巡对众将士分析到:“敌知城中虚实,有轻我心。今出不意,可惊而溃也,乘之,势必折。”众将士听后,大为鼓舞。于是,张巡派一千人负责守城,亲自率一千人,分数个小队,突然从城中杀出。张巡身先士卒,直冲杀向燕军阵中。敌军虽众,但事出突然,惊惧无措,顿时大乱,燕军后撤。
燕军再集结攻城,环城安置百门石炮轰击,城楼及城上矮墙全被毁坏,张巡于城上立木栅,抵御燕军进攻。燕军纷纷缘城攀登,张巡用蒿草束灌上油脂,焚而投之,燕军士兵害怕被烧,不敢登城。张巡时而待燕军松懈之际,出城突袭;时而趁夜深人静之际,偷袭敌营。就这样,张巡身先士卒,带甲而食,裹伤战斗,坚守雍丘达六十多天,共经历大小数三百余战。令狐潮见在短期内不能取下雍丘,只好撤兵而去。张巡得知燕军要撤退,便率兵乘胜追击,果然大有所获,俘虏叛兵两千多,几乎活捉令狐潮,雍丘守军士气大振。
令狐潮因为撤退而失利,十分愤怒,于是回头再次围攻张巡,令狐潮本来与张巡是邻县县令,素来相熟。他知道强攻是不易取下雍丘的,便想诱降张巡。令狐潮在城下像平时见面那样和张巡互相问候,并趁机在城下劝降道:“天下事去矣,足下坚守危城,欲谁为乎?”张巡答曰:“足下平生以忠义自许,今日之举,忠义何在!”令狐潮听后,惭愧而走。张巡与令狐潮已经攻守相持了四十余天,令狐潮因久攻不下,又添兵加将。这时候,长安已经失守,唐玄宗已逃往四川,由于雍丘与外界早巳失去了联系,张巡并不知道这些情况,令狐潮趁机送信招降张巡,说是大局已不可挽回,不如早降。
小主,
张巡接到信后,将情况告诉了众将官,有六名将官动摇了,要求率兵投降燕军,六人认为敌我兵力悬殊、形势不妙,既然皇上生死不明,不如早降。六人都官至开府、特进,在军中都有相当影响。六人要降,军心势必动摇,于是,张巡假装许诺,称明日再具体商议。第二天,张巡在堂上放置皇上的画像,率领将士朝拜,然后宣布六人的投敌计划。全军上下有感于国破家亡,遂群情悲愤,纷纷指责六人无耻行径,张巡把六人带到前面,责其不忠不义,扰乱军心,当即推出斩首,,此举坚定了军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