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作者说豪不干涉政治,而在第三十六回中,宝玉论文死谏武死战一段里,却直接对官场的政治风气进行了批判。
很多人对政治和历史不敏感,也不了解,所以天真的认为这本书是“大旨谈情”,其实书中的家国情怀无处不在。
宝玉的这段论述,可以说直接针对明朝后期空谈浮夸的风气进行了批评,为何说是明朝,而不是清朝呢?还是因为对历史的足够了解。
但凡对明清历史有一定的了解,就会知道,文死谏武死战是明朝后期官场的一种风气,这是当时儒家宣扬的一种价值观。因此我们常常能够看到有官员以此为荣,做事也把这个当作行为准则。
在明朝之前,官员敢于谏言被认为是国家开明的象征,统治者也可以听取下层的意见,但是到了明朝中后期,这种事就变了味。
后来国家或皇帝想做什么事,必然会有官员出来反对,乃至死谏,就是各种坚决反对,当你问他有什么更好的解决办法时,他会说没有。
由此可见他们死谏并不是为了解决问题,而是为了谏而谏,所以宝玉说这些须眉浊物,只是为了邀名而已。
这种情况在御史和言官身上更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因为他们就是干这个的。
明朝真正负责监察百官的,有六科给事中和十三道监察御史,分属六科和督察院。
他们负责纠举弹劾,有风闻奏事之权,所以只要朝廷有什么风吹草动,他们必然就要出来反对弹劾一下,否则就是不称职。
而到了清朝,情况就变了,因为满清是以八旗奴隶主为根本,结合其他地主士绅来统治国家的,所以那些文臣武将都属于八旗老爷的奴才。
八旗为了让他们效忠于自己,也给了他们足够的利益,那就是可以更大程度的剥削百姓,这样下面的臣子只要对上面效忠就行了,根本不需要什么为了国家而死谏、死战。
清朝虽然保留了科道监察御史,但是将两个部门合二为一,并且对其职能进行了修改,就是把他们的权利范围改成只察官不谏君。
也就是只能监察官员,不能向皇帝谏言了。连言官都不能进谏了,其他的官员就更不行了。
清朝为了防止官员死谏,还采取了更彻底的措施,在明朝,文官冒死进谏那是忠臣良将,好歹还能青史留名,到了清朝你敢死谏,不但要下狱问罪,还要将你的名声搞臭,彻底打成奸臣贼子,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根本就没有什么文死谏武死战的土壤。
我们来看一下原文:
王夫人让袭人改从她那里领月例之后,宝玉喜不自禁,这是袭人获得了王夫人的认可,因为在国家灭亡之际,以潘应龙为首的太监厂卫们,依然能坚持在抗清一线。
又向他笑道:“我可看你回家去不去了!那一回往家里走了一趟,回来就说你哥哥要赎你,又说在这里没着落,终久算什么,说了那么些无情无义的生分话唬我。从今以后,我可看谁来敢叫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