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回:志大才疏惹祸端 吕祉无能乱三军

许多投降派、主和派大臣也趁机纷纷上书指责、弹劾张浚,张浚于是引咎要求辞去相位。更有甚者,有投降派建议宋帝赵构按照汉武帝诛杀王恢的例子杀掉张浚。

王恢是西汉将领,累任大行令,一直反对向匈奴和亲,御史大夫韩安国则极力主张与匈奴和亲。当时朝臣大多数附和韩安国,于是汉武帝同意和亲。

公元前133夏天,雁门马邑豪民聂翁壹通过大行令王恢向汉武帝进言,说是可以利用匈奴刚与汉朝修好,信任边民这一点来引诱匈奴大单于前来汉地马邑城(今山西朔县),也就是着名的马邑之谋:

由聂翁壹逃进匈奴做间谍,对单于说自己能斩杀马邑官吏,献城投降。匈奴单于贪图财物,信以为真。聂翁壹返回汉地后斩杀了几个死罪囚徒,把他们的头悬挂在马邑城上,告诉单于的使者说马邑的高级官吏已经死了,可以发兵。匈奴单于果然统率十多万骑兵,入侵武州塞(今山西左云)。

汉武帝派出五位将军连同车骑步共三十万在马邑设伏。这五位将军分别是卫尉李广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轻车将军、大行令王恢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材官将军以及御史大夫韩安国护军将军。各位将军都隶属韩安国统一指挥,约定在单于进入马邑时纵兵出击。其中韩安国、李广、公孙贺担任主力,率领27万人作为攻击匈奴主力的部队,王恢、李息二部从代郡(今河北蔚县东北)出兵,主要攻击匈奴后勤部队。

匈奴单于一路抢劫到马邑一百里外,看见牛羊遍地,却不见一个人,就起了疑心。于是攻打汉军卫所,捉到武州尉史(一说是雁门尉史),问出了伏兵实情,引兵北还逃去。

但是如果王恢攻击匈奴辎重部队的话,那么匈奴主力就会从后面冲出来包围自己,王恢当时只有3万人,而匈奴主力则有10万人,万一匈奴合兵一处,自己肯定抵挡不了,就没去打匈奴的辎重部队。这场大规模的伏击战就这样窝窝囊囊地夭折了。汉武帝以为王恢首发启动战争却临阵畏缩,因此将王恢下狱,廷尉因为王恢畏敌观望而判处他死刑。虽然王恢辨说自己是想保存汉朝三万精兵,并且贿赂丞相田蚡一万斤黄金通过太后求情,汉武帝依然不肯饶他,说单于虽然逃了,但是王恢如果敢击匈奴后勤部队,还是可以有所斩获,以慰将士之心。于是王恢被迫自杀。

李纲看到一些投降派大臣想借刀杀人,就赶紧上奏说:“臣私下听说张浚要求辞去宰相职务,甚至一些小人援引汉武帝诛杀王恢的事例作为对比。臣恐怕以后智谋之士卷舌而不敢谈兵,忠义之士扼腕而无所发愤,将士解体而不再用命,州郡守臣望风而无坚城,陛下将与谁共立国呢?张浚措置失当,诚为有罪,然其区区徇国之心,自然有可以原谅的地方。愿陛下稍微宽假一些,以责来效之人。”

小主,

看到大将军郦琼投降叛变投敌了,一些大臣又劝宋帝赵构难逃避开敌人。于是虽然宋帝赵构一再宣称要御驾亲征,但这时他却想着去幸平江(今苏州市),李纲以为平江距离建康不远,这样向南而去的话,只会再次落下退避名声,对于士气民心也是一个打击,因此奉劝圣上不宜轻动。他于是再次上奏说:

臣闻自古用兵以成大业者,必定先固人心,鼓舞士气,据地利而不肯先退,尽人事而不肯先屈。因此,楚、汉相距于荥阳、成皋之间,汉高祖虽然屡次败绩,但是他仍旧不退尺寸之地;而楚王项羽既割鸿沟,引兵而东,于是就有了垓下之亡。

曹操、袁绍战于官渡,曹操虽然兵弱粮乏,荀彧也极力劝阻不让他退避;后来焚烧了袁绍的辎重物资,袁绍引兵而归,于是丢丧了河北大片地区。

从以上历史经验教训来看,今日之事,怎么能因为一个叛将的原因,就望风怯敌,遽自退屈?如果真的这样,那么六飞回驭之后,人情就会动摇,将士莫有固志,兵卒士气销缩,莫有斗心。我退彼进,使敌人马骑南渡,得一邑则守一邑,得一州则守一州,得一路则守一路;乱臣贼子,黠吏奸氓,从而附之,虎踞鸱张,虽然再想像以前那样返驾还辕,再次立朝廷于荆棘瓦砾之中,也是不可得了。

“可是,此时的宋帝心事有谁知?”李纲的奏章自然是泥牛入海了。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