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回:叛军劫持小朝廷 国乱尽显忠臣色

邵彪说:“兵贵神速,吕枢密在数百里之外,怎么办?”

张浚说:“吕枢密明察秋毫,而且刚决勇毅,听说国家有难,他势必最先倡众义而起,这个不用担心!”

同时,张浚派遣能言善辩的门客冯轓(fān)前去劝说苗傅、刘正彦,先用好言好语稳住他们。冯轓素负气节,慷慨请行,并且说:“事成预窃名,不成不过死。”张浚叮嘱冯轓,见了朝廷大臣后,让他们请求皇上回来执政。

张浚同时捎上书信给马柔吉、王钧甫,大体上说:“我与二位将军关系最为深厚,听说苗傅、刘正彦最信任你们二位,什么事情都按照你们两个的计划进行,所以今日你们二位的责任重大。我听说杭州发生这件事之后,非常惊疑。继而听说苗傅、刘正彦想逼迫圣上退位。这等大事如果不反正,恐怕无以解天下后世之困惑。”

冯轓见到苗傅、刘正彦,给他们说:“我为国事而来,已经把张侍郎的话捎给你们几天了,到现在还没有见到你们的答复。我今天就希望给你说一句话。今日之事,说了有可能触怒你们,我愿意立刻死于将军之前;但是如果我不说的话,后面的事情越拖越大,有可能死于乱兵之手。同样是死,我说完后你们杀死我,也让两位将军知道我冯轓不是苟且偷生的人!将军您看,自古宦官乱政,根株相连,不可诛锄,诛必受祸,东汉末年的故事人人皆知。两位将军一旦为国家除去数十年之患,天下蒙福甚大。但是主上春秋鼎盛,天下人没有听说他有什么过错,怎么能突然传位于襁褓中的孩子!况且你们前几日所作所为,名为传位,其实废立。自古废立在朝廷大臣,不在军队手中,二位将军本有为国之心,怎么能背负天下的诽谤名声呢!”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过了一会儿,苗傅按剑瞪视着冯轓说:“金人追击的主要是建炎皇帝(宋帝赵构)。今天小皇上已经继位,皇太母垂帘听政,天下又看见太平了,天下人都认为这很好。如果是张侍郎建立新皇帝,难道也要重新复议吗?”

冯轓说:“太母深居九重,怎么能带兵与金人谈论事情!天下自有清议,请太尉再思考一下。”苗傅更加愤怒了。

刘正彦看到冯轓辞色不屈,即与王钧甫、马柔吉把苗傅叫到一边,悄悄商量了一下,就给冯轓说:“张侍郎想要皇上复辟,此事固然很好,但需要当面商议。”词语缓和了许多。第二天,他们就派遣宣义郎赵休与冯轓返回,告诉张浚快点来杭州一起商议。

张浚知道苗傅等人所凭恃的只有赤心军。这时燕北人张斛与其弟张觷(hù)从苗傅军营逃跑到平江,给张浚说:“我们这些士兵并没有背叛朝廷的意图,只是被王钧甫这些人欺骗了。我现在发现叛乱的将士都非常恐惧,并不是坚决拥护苗傅、刘正彦的。这两个贼首现在已经是风声鹤唳,整天提心吊胆的,怎么能成大事呢!”

这时苗傅又以堂帖催促张俊快点赶赴秦州,命令赵哲带领张俊的军队。赵哲不敢接受,苗傅又让交付给统领官陈思恭接管军队。张浚把陈思恭叫来,陈思恭说:“张俊带领此军很长时间了,我陈思恭岂能跟着匪贼作乱吗!”然后坚决不接受这些士兵,张浚就让人把这些情况上报朝廷。部署完毕,张浚带领大军赶赴江宁。

俗话说,堡垒最容易在内部攻破。苗傅的主要骨干成员之一王世修原本想借着这次叛乱推翻现有朝廷,在新朝廷中建功立业,成为开朝元老。结果没有想到这次叛乱无疾而终,没有达到预期效果,非常失望。这一切被宰相朱胜非看在眼里。

这一天,王钧甫拜见宰相朱胜非,朱胜非问他说:“前一段时间你说苗、刘二将学识不足,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王钧甫说:“比如他们带领人马手杀王渊,军中许多人都认为那样做不应该。”

朱胜非于是就以大义之言感染刺激他说:“上皇对待燕士如骨肉一样,难道他们竟然没有一人为皇上效力吗?人都说‘燕、赵多奇士’,现在看来都是徒有虚名啊。”

王钧甫果然上套了,他愤然说道:“你不能轻视说我们燕赵无人。”

朱胜非说:“君与马参议都是燕中名人,曾经上献计策消灭契丹。今天金人所重用的大臣,多数是契丹旧人。金人若果渡江,你们两个的灾祸就不远了。为什么不早为朝廷出把力呢!”王钧甫唯唯着答应了。

这时王世修也过来了,朱胜非又对他说:“国家艰难,正是你们这些人立功的大好时机。如果能奋身立事,高官厚禄有什么难得的呢。”王世修大喜,就经常往来两边透露叛军中的情况。朱胜非就把王世修提拔为工部侍郎。

又过了几天,瞅准一个时机,朱胜非又对王世修说:“国家艰难,可谓功名之秋。古人见机而作,能易乱为治,转祸为福,在反掌之间。你也有这个抱负吗?”

王世修高兴地说:“大丈夫自当建功立业。我王世修本来无意从军,后来因为要服兵役,也就来到了军队上,按部就班到了现在,一直碌碌无为。如果朝廷重用我,给我建功立业的机会,我自然是求之不得的啊。”

朱胜非说:“平常的论资排辈、按部就班提拔官员,那是对待平庸官员的;若能奋身立事,建功立业,在危难之际匡扶朝廷,自然也可以火线提拔啊。”王世修大喜,于是暗地里更加卖力地为朝廷和叛军之间传递消息。

话分两头,事归一面。

话说苗傅认为,既然朝廷已经更迭了,就应该更换年号,于是他们要求把建炎三年改为明受元年,又要求把首都迁移回建康。

皇太后赶紧找来朱胜非商议。朱胜非说:“迁移首都这么大的事情,怎么能轻易答应呢!金人近在江北,沿江都没有防备设施。”

太后说:“那该怎么拒绝他们提出的要求呢?”

朱胜非说:“那就告诉他们说,朝廷政务现在还处于交接阶段,等交接完毕之后,再慢慢商量迁都的事情。”

太后说:“这是咱们第一次在朝廷公开处理政务,千万要审慎处置。”

朱胜非说:“我最近观察这两位叛贼,已经没有当初的杀气锐气了。由于他们分赃不均,王钧甫、王世修都有后悔的意思,但我没有敢仔细探问。但如果许诺给他们高官厚禄,用利益打动他们,他们或许还会反悔,然后为朝廷服务。”

太后一听非常高兴,赶紧说:“那该怎么办?”

朱胜非请屏退左右的人,太后说:“只有张夫人在这里。”

朱胜非问道:“张夫人是什么人?”

太后说:“张夫人年龄大了,经验非常丰富,官品也很尊崇。她曾经教过哲宗(赵煦)、道君(赵佶)读书,朝廷文字都是经过她的手,宫中事情她都参与知道。可以让她往来睿圣宫之间传送消息,你放心说话吧。”

小主,

朱胜非说:“皇上(宋帝赵构)重新返回皇位,已经有机会了;我看两位凶贼的势力到此已经是极限了。王渊的一个老部下张昕是秦州人,现在也在苗傅军中,他对两位凶贼杀死王渊非常不满。前几天,他悄悄给我说,由于匪贼分赃不均,现在人心涣散,许多人都后悔了,一些士兵也逃跑了。所以请张夫人把这些情况悄悄告诉皇上(宋帝赵构)。”太后赶紧安排张夫人去了。

又过了十多天,苗傅、刘正彦又上堂催促改元、迁都的事情。朱胜非告诉他们迁都暂时还没有准备好。苗傅又催促他,朱胜非说:“这个事情已经在商议了,迁都是迟早的事情,再耐心等几天。”

苗傅说:“人们都说‘炎’字是两个火,所以盗贼很多,还希望朝廷早日改元。”

朱胜非又去和太后商量,太后说:“改元、迁都、禅位这三个事情中,只有改年号稍微轻一点,如若全然不允许他们的请求,恐怕他们要拿别的生事。”

这时,王世修告诉朱胜非说,苗傅、刘正彦因为所请示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办到,心怀不满。话音还未落,宫内传出太后的批复了,同意将年号改为“明德或明受。”

朱胜非把批复让王世修看,王世修说:“把这个批复先暂时留下,明天再降旨宣布。等我回到军中,告诉他们已经讨论了改元的事情,他们也就不怀疑我了。”朱胜非以为有道理,就在第二天宣布改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