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利奥三世:从牧羊人到帝国救星

利奥三世开了个头,他儿子君士坦丁五世在位期间采取的行动更为激烈,使这场运动达到高峰。

三、笼络贵族

利奥三世得到了大部分军事贵族和宫廷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是这场运动的最大受益者,从中分到了大量的土地财产。部分开明僧侣和保罗派信徒也站到了这一边,认为圣像崇拜背离了基督教的初衷。而多数教会高级领导者则是反对力量的代表。在地理分布上,小亚细亚的军区和多数民众都支持这场运动,而包括首都君士坦丁堡在内的帝国欧洲各省,特别是希腊地区的多数民众则反对这场运动,甚至部分地区爆发了持续时间不长的武装反抗。但利奥三世推行改革的决心不会因为任何反抗而削弱,他果断镇压了武装反抗。

730年,利奥三世废黜了君士坦丁总主教泽门的职务,进一步打击了教会的权威。罗马教皇格列高利三世也坐不住了,731年,他宣布开除利奥三世和所有圣像破坏者的教籍,而利奥三世则以牙还牙,宣布剥夺教皇在意大利南部的征税权和对伊利里亚的管辖权。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巩固了利奥三世的统治,还削弱了教会的经济和政治影响力。

这场圣像破坏运动持续了117年之久,最后以女皇狄奥多拉宣布恢复圣像崇拜为终结。虽然“圣像破坏运动”表面上看是失败了,但这场运动中被没收的教会土地和财产已无法收回。帝国的军事力量大为加强,财政状况也得到了显着改善。从拜占庭帝国近千年的历史来看,从公元6—7世纪的不断衰退到公元9—10世纪的重新雄起,“捣毁圣像运动”是一个关键的转折点。历史是最公正的裁判,多数史学家对利奥三世的这场运动给予了积极的评价。

利奥三世和他前一王朝的创始人希拉克略有着众多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出身于行伍之中,通过军事功绩逐步晋升到高位。希拉克略在对抗波斯帝国的战争中立下了赫赫战功,而利奥三世则在抵御阿拉伯帝国的围攻中拯救了君士坦丁堡。两人都在关键时刻趁机夺权,建立了自己的王朝。

四、卫国战争

717年,阿拉伯帝国20万大军、1800艘战舰海陆并进,包围了君士坦丁堡,拜 占庭帝国形势危急。此时拜占庭帝国的小亚细亚军区将军利奥被军队拥戴登上皇位,主持君士坦丁堡的保卫战。718年,利奥三世将阿拉伯海军引入君士坦丁堡港内,用“希腊火”烧毁了大批阿拉伯战舰。阿拉伯军队由于在冬季严寒和瘟疫中大量减员,军心动摇。利奥三世于是突袭阿拉伯陆军,仅在亚德里亚堡之战就杀死阿拉伯军2万2千人。拜占庭海军又先后击溃了两支阿拉伯增援舰队,迫使阿拉伯军队撤退。此战阿拉伯人死亡15万人,战船几乎损失殆尽。利奥三世在危急关头挽救了拜占庭帝国,极大的挫败了阿拉伯帝国的扩张势头。740年,利奥三世又在小亚的阿克洛伊农战役中,再次重创阿拉伯军队。利奥三世是拜占庭帝国杰出的军事家,他不仅在危难中挽救了拜占庭,而且进一步巩固了军区制,加强了帝国的军事实力。他在君士坦丁堡保卫战中的表现,可谓是运用天时、地利、人和的典范。

五、排斥宗教

利奥三世在君士坦丁堡会战中大破阿拉伯人,巩固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这为他采取措施恢复破败不堪的国政打下了基础。为了重整军队,他下令广泛征用了教会的所有土地和其他财产。教会经过数百年积累,已经拥有了庞大的财富,这些财富不仅包括土地,还有各种贵重物品。教会自然不愿意轻易放弃这些财富,修道士们纷纷抗议,要求“归还财产,还俺们土地”。

与中国的寺院不同,教会在当时不仅是精神世界的统领者,还统治着社会的经济。修道院利用各种特权,大量占有土地,剥削依附于土地的居民。国家实力被这些僧侣掏空,严重威胁了帝国的安全。有资料显示,到7世纪时,拜占廷帝国的土地有一半被教会霸占。随着阿拉伯人的入侵,许多修道士从被占领区涌入帝国内地,修道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像蛀虫一样侵蚀着本已缩水的国土。帝国需要的是能打仗、能保家卫国的战士,而不是只会诵经的修道士,这必然在教会与军人出身的利奥三世之间产生了激烈的矛盾。

726年,利奥三世颁布了一道诏令:“禁止供奉圣像”,拉开了“破坏圣像运动”的序幕。修道士们一听就恼火了,没了圣像,他们怎么收香火钱?但是,皇帝的措施得到了军队和贵族的支持,因为他们都垂涎教会的土地。一些主教也跑来给皇帝唱赞歌,因为修道士不听他们的话,这次可以趁机统治他们。城市手工业者们也起来欢呼,他们对修道士的骄横早就不满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教会的总主教忍不住了,站出来反对利奥三世的命令。修道士们更是站起来威权,开始煽动那些容易激动的居民,妇女是他们的主要宣传对象。居民们对修道士抱有同情心,帝国各省及君士坦丁堡的大多数居民开始纷纷响应他们的号召。727年,在希腊及爱琴海上各岛爆发了起义,反对皇帝的政策。宗教的力量真是太可怕了。幸好,利奥三世乃铁腕人物,轻易地镇压了反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