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自从阿拉伯帝国创立以来,拜占庭帝国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威胁。716年,伊斯兰领袖摩斯拉玛率领水陆两路八万大军再次进逼君士坦丁堡。当时的皇帝狄奥多西三世束手无策,面对强大的阿拉伯军队,帝国似乎已经到了崩溃的边缘。在这危急关头,小亚细亚督军利奥三世趁机夺权,登上了最高宝座。
利奥三世原是有着叙利亚血统的军人,家乡为马拉什,通阿拉伯语和希腊语。他凭借军功逐步晋升,最终官至安纳托里卡军区司令,成为小亚细亚军事贵族的新兴阶层。717年,阿拉伯军队开始对君士坦丁堡展开全面围攻。利奥三世临危不乱,充分利用君士坦丁堡独特的地理优势和坚固的防御工事,组织严密的防守。君士坦丁堡城墙坚固,拥有三层防御体系,包括外护城河、外墙和内墙,这使得阿拉伯军队难以突破。
除了坚固的城墙,利奥三世还运用了一种秘密武器——希腊火。希腊火是一种高度易燃的液体,可以通过喷射装置喷出,点燃敌人的船只和士兵。这种武器在海战中尤其有效,使得阿拉伯舰队遭受重创。希腊火的使用极大地削弱了阿拉伯军队的战斗力,使其难以维持长时间的围攻。
与此同时,恶劣的天气条件也对阿拉伯军队造成了严重打击。717年的冬季异常寒冷,严寒的天气使阿拉伯士兵饱受折磨,许多人因寒冷和饥饿而死。此外,阿拉伯舰队的部分水兵发生叛变,进一步削弱了军队的力量。更关键的是,保加利亚人出其不意地袭击了阿拉伯军队的后方,使得形势急剧恶化。
在多重不利因素的影响下,阿拉伯军队的士气低落,战斗力大幅下降。718年,摩斯拉玛不得不下令撤退。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军队在这次围攻中损失惨重,据说有15万人丧生(虽然这个数字可能有所夸大),几乎全部船舰也被摧毁。这一仗对东西方世界意义重大,不仅拯救了君士坦丁堡,也阻止了阿拉伯帝国进一步向欧洲扩张的步伐。
利奥三世凭借此次胜利,赢得了“拜占庭的救星”的美誉,巩固了他在帝国的地位,确立了伊苏里亚王朝的统治。此后,利奥三世继续推行一系列改革,加强中央集权,提高军事实力。他乘胜追击,逐渐将阿拉伯人赶出小亚细亚西部地区。到他的儿子君士坦丁五世时代(741—775年),拜占庭帝国更是配合阿拔斯王朝,彻底灭掉了倭马亚王朝,并夺回了整个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部分地区,使帝国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耀。
二、利用宗教
基层出身的利奥三世对帝国体制的弊端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对于四面受敌的拜占庭帝国,加强军事力量显然是重中之重。利奥三世巩固了自己的地位之后,便开始将他多年苦思的改革付诸实践。他竭力整顿税收的征收,改善帝国的财政状况,加强和完善军区制,给予新兴军事贵族以土地和财产,给予士兵以安定的生活。但这一切都与当时拜占庭帝国的教会发生了抵触,变得寸步难行。
在基督教获得正统地位后的四个世纪里,教会的势力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以至于到了畸形发展的地步。到了7世纪,随着亚洲地区被阿拉伯人征服,这些地区的主教涌入帝国内地,使畸形发展的状况更加严重。有一本教会的经书称:“人类分成两半,一半是僧侣,另一半是俗人。”虽然僧侣人数的实际数字达不到人口的一半,但他们所占有的土地却几乎占了帝国的半壁江山。而且他们还拥有免税权和其他特权。与此同时,帝国无地少地的平民却越来越多。要增加帝国的税收和劳动力,要有大量富饶的土地分给新兴的军事贵族,就必须拿富得流油的教会开刀,无论利奥三世本人的宗教思想如何,这已成为他的必然选择。
另外,基督教会在宗教本身的硬伤也使它成为了被攻击的对象。早期的基督教强调精神信仰,禁止偶像崇拜。但基督教随着它的发展也像许多其他宗教一样,逐渐走上了偶像崇拜的道路。圣像和圣人遗骨被修道院供奉起来,愚昧的群众认为对圣像的顶礼膜拜可以使自己趋利避害,这带给了修道院滚滚财源。而且对各圣徒的偶像崇拜有把基督教引向多神论的危险,这严重违背了基督教作为一神教的本质。基督教内部本身就有人对此十分不满,而利奥三世正利用了这些硬伤,发起了向教会夺权的轰轰烈烈的“捣毁圣像运动”。
公元726年,利奥三世发布了第一道反对圣像崇拜的诏令,将供奉圣像视同偶像崇拜。这是向全国教会的第一道宣战书。随后,利奥三世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了破坏圣像的运动。教堂和修道院中的圣像被砸毁,圣人遗骨被移除,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和文物在这一过程中被损毁或遗失。教会对这一政策强烈抵制,许多修道士和信徒公开反抗,甚至爆发了街头冲突。利奥三世的政策遭到了教皇圣格列高利二世的强烈谴责,教皇宣布开除利奥三世的教籍,但利奥三世并未因此动摇。
小主,
为了进一步削弱教会的经济基础,利奥三世下令没收修道院的大批土地,剩余的土地也必须课税。修道院的数量被大幅减少,大批修道士被还俗,成为社会劳动者。修道院在教育方面的特权也被取消,教会的影响力受到极大限制。这些措施不仅减轻了社会的负担,还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为军事改革提供了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