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李秀成:从贫苦农家到太平天国的忠王

随着陈玉成的牺牲,李秀成成为了太平天国中最具实力的地方领袖之一,掌控着苏南和浙江的大片区域。然而,这也引发了洪秀全的猜忌。为了削弱李秀成的力量,洪秀全开始广泛封赏李秀成手下的将领为王,试图通过分散权力的方式来限制他的影响力。面对这种情况,李秀成虽然采取了一些对抗措施,但很快外部的压力迫使他不得不将注意力重新集中在与清军的斗争上。

九、抗击英法

太平天国建立后,秉持“天下本一家,四海皆兄弟”的理念,对外国人采取了较为开放的态度。1853年春,当英国公使兼香港总督文咸访问天京时,太平天国向他正式通知,允许英国人来华经商,但警告不得再贩卖鸦片,并且不承认清朝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然而,随着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以及《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签订,列强开始支持清政府共同对付太平天国。

1860年四月,李秀成领导的太平军攻克苏州后,决定进一步进军上海。当时,清政府官员吴煦和杨坊雇佣了美国冒险家华尔组建了一支名为“洋枪队”的武装力量,以保卫上海并试图夺回周边城市。面对这一挑战,李秀成于五月向在上海的英国全权大臣发出照会,声明收复松江、上海的重要性,并宣布太平天国对外实行平等互惠的通商政策。然而,英国方面对此置之不理。随后,洪仁玕也尝试通过外交途径与英、法、美领事沟通,但同样没有得到积极回应。

六月间,洋枪队进攻青浦,当地守军告急。李秀成迅速从苏州率部前往救援,在战斗中大败洋枪队,击毙数百名外国士兵,华尔本人也身负重伤。这场胜利不仅展示了太平军对抗外国势力的能力,还提升了士气。紧接着,李秀成再次向上海各国公使发出照会,表明即将进军上海并对外国侨民加以保护。然而,英法侵略者却下令用大炮和步枪轰击太平军,并调动黄浦江上的军舰进行支援。

1861年底,英国海军提督何伯和参赞巴夏礼试图利用太平军在长江上游战事失利的机会,提出平分中国并愿意协助推翻清朝的建议。这一提议遭到了太平天国的坚决拒绝,双方关系彻底破裂。次年(1862年),李秀成攻克杭州后,再度发起对上海的攻势。他在出征前发布了檄文,警告外国侵略者不要助纣为虐,否则将自取灭亡。

三月份,洋枪队连同华尔的常胜军以及其他外国军队联合清军,连续攻占了嘉定、青浦等地,并在上海周围建立了连绵不断的防线。面对如此强大的敌军,李秀成亲自率领精锐部队迎战。四月初五日,双方在太仓展开激战,太平军最终力破敌阵,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也在战斗中被击毙。随后,李秀成乘胜追击,将英法联军围困在嘉定城内。尽管敌人多次从上海派遣援军试图解围,但均被李秀成击败。最终,英法联军指挥官士迪佛立不得不焚烧嘉定城突围逃回上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克复嘉定之后,李秀成继续向青浦推进,将常胜军副统领法尔思德围困。华尔见势不妙,只好焚烧青浦后撤退至松江。李秀成紧追不舍,最终生擒法尔思德。此后,他又接连攻克泗泾、太仓、松江等据点,共摧毁敌营一百三十多座,将华尔及其部队困在松江城内。据李秀成回忆,当时的太平军已经让外国侵略者闻风丧胆,不敢轻易交锋。

正当太平军在上海战场取得一系列辉煌胜利之时,曾国荃率领的湘军却从安庆一路南下,仅用了两个月时间就占领了芜湖、巢县等多个战略要地,并直接威胁到了天京的安全。得知此消息后,洪秀全极为恐慌,一日之内连发三道诏书,命令李秀成立即撤兵回救天京。李秀成上奏解释说,虽然湘军正在围攻天京,但实际上兵力有限,无力实施有效封锁;而且天京周围的各个据点都在太平军手中,城内粮食充足,最佳策略是坚守待援,等到拿下上海后再购置火轮船和其他先进武器装备,然后全力解救天京。但是,洪秀全并未采纳他的建议,反而采用两面手法:一方面封李秀成为护国军师以示信任,另一方面直接下令皖南、皖北各地的太平军将领星夜兼程赶往南京增援。迫于压力,李秀成最终不得不从松江撤军返回天京。

十、中流砥柱

1862年五月,面对湘军从上游逼近天京的威胁,李秀成在苏州召开了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他与诸将详细分析了当前的形势,并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建议。李秀成认为,湘军拥有水师的优势,可以以逸待劳,因此不宜与其正面交锋。相反,应该将苏省的米粮和军火等物资尽可能多地运回天京,做好长期守御的准备。他预计经过两年的时间,当敌人因久攻不下而士气低落时,再进行决战将更有胜算。然而,当李秀成将这一策略上奏给洪秀全时,却遭到了严厉的斥责,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这一计划。

六月间,李秀成再次在苏州召集包括杨辅清、李世贤以及天京直属各路大员在内的高级将领举行会议,讨论如何调集兵力回救天京。此时,洪秀全实行的是“强本弱枝”的政策,导致李秀成在指挥上遇到了不少困难。为了强调团结一致的重要性,李秀成亲自为《会议辑略》作序,呼吁所有将士要“联万心而作一心”,共同应对危机。此外,为了消除洪秀全对他的猜疑,李秀成还将苏、浙两省的政权全部交给其他将领管理,并将自己的母亲和家眷送回天京作为人质。在返回天京之前,他还采取措施稳定后方,诱杀了太湖地区的枪船组织,确保当地秩序不受干扰。

八月中旬,李秀成率领大军从苏州出发,到达东坝集结。随后,他将部队分为两路,一路由秣陵关进攻,另一路由板桥、善桥向雨花台挺进。九月初三日,太平军发起了总攻令,战线长达五六十里,通过挖掘地道炸毁湘军围墙,最终冲入敌阵展开激烈的肉搏战。这场战役持续了四十四天,双方损失惨重,湘军减员三分之一,曾国荃本人也负伤。曾国藩在给朝廷的报告中称这是自太平天国起义以来最长时间的一次围攻。然而,由于当时正值江南地区爆发瘟疫,加上湘军有水师支持能够持续补给,而太平军则需陆运物资,使得他们在严冬来临时陷入了困境。最终,在十月间,各路军队因缺乏粮食和寒衣被迫撤退。

由于未能成功攻破清军营垒,李秀成被洪秀全革去了王爵。但他并未就此放弃,而是提出了一个新的“进北攻南”策略。根据这一计划,太平军将从长江北岸进攻湘军后方,迫使敌人调动南岸及下游的部队前往支援,从而达到解救天京的目的。十月间,李秀成的大军昼夜兼程渡过江浦、浦口,并接连攻克含山、巢县、和州等地。但就在此时,骆国忠在常熟叛变,迫使李秀成不得不暂时返回苏州平定内乱。直到1863年二月,他才重新回到巢县指挥作战。

按照新的计划,李秀成留下部分兵力牵制清军,自己则率主力部队打算经安徽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等地快速推进至湖北麻城,分兵攻打黄州和汉口,合围武昌,并进一步扩展至荆州、襄阳,与远征陕西的扶王陈德才部会合。然而,当大军抵达六安州时,正逢青黄不接时节,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补给,不得不回撤。途中又遭遇寿州练匪苗沛霖的骚扰,加之洪水泛滥,几十万太平军在饥饿和自然灾害的双重打击下死伤惨重,最终只能退回天长一带。

据李秀成本人后来回忆,这次“进北攻南”的战略失败直接导致了十几万人的伤亡,同时由于他在雨花台战役之后没有及时返回苏南和浙江参与防御,使得这些地区的太平军不断溃败,苏州和江南的郡县相继失守,苏福省瓦解,浙江也陷入混乱之中。到了1863年底,李秀成被迫放弃了苏州,决定返回天京。侍王李世贤驻扎在溧阳,劝说他不要回京另谋出路,但李秀成拒绝了这一建议。李世贤甚至试图带兵前来阻止,但李秀成连夜轻骑赶回了天京。

小主,

回到天京后,李秀成向洪秀全提出了放弃京城、另寻他处的战略建议,指出目前天京已被重重包围,内部粮草不足,外部救援无望。然而,洪秀全坚决反对撤离,并威胁要革去李秀成的官职。洪秀全自信地宣称自己的江山如铁桶般坚固,即使没有李秀成的支持也能得到其他人的扶持。对此,李秀成感到非常愤怒,甚至表示宁愿被立即处决也不愿日后受刑。事后,洪秀全意识到自己的态度过于强硬,于是派人安抚李秀成,并继续让他负责天京的防守工作。

从那时起直到天京最终失陷,李秀成一直坚守在天京。他曾下令李世贤领军前往江西筹集粮食,计划在秋收后返回援救天京。

十一、忠贞殉国

1864年正月,太平天国的天保城失陷,天京被湘军彻底包围。此时,李秀成负责全城的防守工作。四月十九日,洪秀全病逝,为了稳定军心,李秀成在五日后扶立洪秀全长子洪天贵福(即幼天王)继位。然而,此时天京城内的军队只剩下了一万多名,其中能够作战的士兵仅有三四千人,而且粮草已经断绝。湘军对天京的围攻日益紧迫,他们从东门到北门沿城墙挖掘地道以图攻城。尽管如此,李秀成还是指挥守城部队连续破坏了几十处地道。

到了五月,地保城也落入敌手,湘军利用猛烈的炮火掩护,逼近太平门,并继续挖掘地道进行攻击。六月间,湘军终于通过炸塌城墙的方式冲入城内。面对突如其来的进攻,太平军一万多人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一部分战士战死沙场,其余则试图在混乱中突围。李秀成见势不妙,立即奔回朝门,将自己的战马让给了幼天王洪天贵福骑乘,并率领残部保护其逃往清凉山暂避。经过一番周折,洪天贵福得以逃脱追捕。而李秀成本人则换乘了一匹体力不佳的马,在初更时分假扮成清兵,试图从太平门缺口冲出。不幸的是,由于坐骑无法快速行进,他很快便与大队人马走散,流落到了方山一带。当地百姓曾试图帮助他脱险,但最终还是被八村村董陶大来发现并捉获,随后被交给了湘军将领萧孚泗。

李秀成被捕后,被送往曾国荃的军营。曾国荃因为自己的兄弟曾国华曾在三河镇战役中丧生于李秀成之手,因此对其怀有深仇大恨。他在审讯过程中摆列了刀、锥等刑具,意图将李秀成残忍地处决。据记载,曾国荃不仅命令手下用锥子刺伤李秀成的手臂和大腿,甚至亲自上阵施以酷刑,导致后者血流如注。即便如此,李秀成依然表现得异常坚强,他对曾国荃痛斥道:“曾九!各扶其主,你生什么气?且兴灭无常,今天偶然得逞,就发疯了吗?”这种坚毅的态度赢得了旁观者的敬佩。

在狱中,李秀成以惊人的毅力每天写下7000多字的自述,详细记录了自己的一生经历以及对太平天国运动的看法。这份《李秀成自述》长达数万字,但由于种种原因,原稿卷末第74页以后的内容部分被撕去,未能完整保存下来。据说,李鸿章在读完这部自述后也为之动容,称赞李秀成是“英雄人物”。然而,根据历史学家罗尔纲的研究,曾国藩可能出于邀功的目的而夸大或扭曲了一些史实,并担心清廷会对李秀成进行审讯,从而揭露不利于己方的信息,因此未经请示便擅自决定将其杀害。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李秀成曾经试图效仿三国时期的姜维诈降,并劝说曾国藩称帝反清,但这只是后来流传的一种猜测,并没有确凿证据支持。

1864年8月7日,也就是太平天国甲子十四年六月二十五日,曾国藩派候补知府李鸿裔告知仍在撰写“天朝十误”等内容的李秀成,当天他将被处决。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李秀成表现得非常从容,他对李鸿裔表示:“中堂厚德,铭刻不忘;今世已误,来生愿图报。”傍晚时分,李秀成步赴刑场,谈笑自若,并诵读了十句绝命词,以此表达自己对太平天国事业的忠诚。随后,他英勇就义,享年四十二岁。

李秀成死后,曾国藩下令将其尸体装入棺木安葬,同时遵照清廷旨意,将他的头颅装在小木笼里,派人沿途展示给江南地区的民众观看,以此作为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