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陈大受:从寒门走出的朝廷重臣

陈大受深知农业是国之根本,因此在任期间大力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他在多个地方任职时,始终将农业发展和保障民生作为首要任务,尤其是在安徽和台湾的治理中,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为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安徽任职期间,陈大受面临的是连续多年的干旱和洪涝灾害,导致庄稼歉收,粮食短缺,许多百姓生活陷入困境。面对这一严峻形势,陈大受并没有束手无策,而是积极寻找解决方案。他了解到,当地的稻田多位于易旱易涝的地区,传统的水稻品种在恶劣的气候条件下难以保证高产。因此,他决定引进和推广耐旱增产的水稻品种。

为了确保新品种的推广效果,陈大受亲自组织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进行试验和示范。他选择了一些典型的农田,将耐旱增产的水稻种子免费发放给农民,并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通过这些努力,新品种的水稻在试验田中取得了显着的增产效果。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自愿采用新品种。最终,这些耐旱增产的水稻品种在安徽各地广泛种植,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产量,缓解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除了推广新品种外,陈大受还注重改善农业基础设施。他组织人力物力,修筑了多条防洪堤坝,有效防止了洪水的侵袭,保护了沿岸的农田和村庄。同时,他还推动了多个水利工程的建设,如疏浚河道、修建水库等,大大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提高了农作物的抗旱能力。这些措施不仅在短期内缓解了灾情,还为未来的农业生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台湾任职期间,陈大受同样将农业发展和粮食安全作为重点任务。台湾地处东南沿海,气候多变,农业生产条件较为复杂。长期以来,台湾每年都有征粮任务,需要将大量的粮食运往大陆。但由于台湾相对贫困,农业生产能力有限,常常无法按时完成征粮任务,导致大量的粮食积欠。这不仅加重了台湾人民的负担,还影响了台湾与大陆的正常关系。

针对这一问题,陈大受深谋远虑,认为台湾是福建的重要屏障,一旦发生战事,粮草运输将变得极为困难。为了确保台湾的稳定和发展,他上奏朝廷,请求免除台湾历年积欠的粮税,并提出了一系列改善台湾农业生产的建议。朝廷采纳了他的建议,不仅免除了台湾历年积欠的粮税,还拨款支持台湾的农业生产。

陈大受利用这笔资金,积极推广先进的农业技术和优良的作物品种,提高台湾的农业生产效率。他还组织修建了多条灌溉渠道,改善了农田的水利条件。通过这些措施,台湾的农业生产能力得到了显着提升,粮食产量大幅增加。为了进一步保障台湾的粮食安全,陈大受还推动了粮食储备制度的建立,增贮积谷40余万石。这些储备粮食不仅可以在灾荒年份提供应急保障,还可以在战时作为军需储备,确保台湾的稳定和安全。

六、坚持原则,不计个人得失

陈大受为人正直,处事果断,从不因为个人利益而妥协。他曾说过:“历事多而利害明,受害即在此。”这句话体现了他敢于承担责任、勇于面对困难的精神。清代文学家方苞对此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是对那些平庸者的警示,也是陈大受人格魅力的体现。

七、历史评价

陈大受的一生,是勤勉奋斗、无私奉献的一生。他从一个农家子弟成长为帝国的栋梁之才,不仅在政治上有所建树,更在民生领域做出了巨大贡献。他的事迹和精神,至今仍值得我们学习和铭记。陈大受的一生,是对“清廉有节操,善有善报”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