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太极此举可谓一举两得,十万大军肯定能一举击溃各路明军,同时也能削弱多尔衮兄弟实力。
不要以为只有大明有内斗,建奴一直都在内斗,一旦有机会多尔衮绝对不会放弃,但建奴对外却是全力以赴。
而明末的大明却和建奴不同,他们在内部斗的你死我活,完全不顾国家安危,甚至为了个人利益养寇为患。
历史上崇祯十一年,多尔衮和岳托率领十万大军入关,基本打烂大明京畿。
杨嗣昌和卢象升不和,高起潜坐视不救,最终卢象升弹尽粮绝战死巨鹿。
在卢象升战死后,建奴在大明境内已经无人能挡,沿运河杀到山东,济南更是被屠杀几十万汉人,崇祯怒杀三十多个高级官员和总兵副将
这次皇太极派多铎和多尔衮入关劫掠,兄弟二人都很清楚皇太极的用意,但他们不敢也不能违抗皇太极的命令。
多尔衮虽然足智多谋,但他对现在明军并不了解,一路上派出多支侦骑侦查靠近长城附近的明军情况。
但始终未得到任何情报,他急忙命令正白旗放慢行军速度,同时又洒出去大量侦骑,他相信岳托五万大军在明国境内如此安静。
皮岛之战,建奴全军覆没,最后只有多铎和孔友德侥幸逃出去,对明军现在的实力和战斗力,他和孔友德是最清楚的。
多铎和多尔衮一样,一路上洒出多支侦骑,他要把长城附近一切情况尽在掌握,为了最后逃跑做好准备。
所以,当多尔衮靠近长城后,多铎却命令麾下大军停止前进,并在长城外十里安营扎寨,没有一定把握绝不涉险破官而入。
在安营扎寨的同时,豫亲王多铎又派人给阿哥多尔衮送去一份书信。
告诉十四阿哥,明军现在战力远超从前,并且火器火炮犀利,千万不要冒然发起进攻,不然肯定损兵折将,最好先看看岳托在关内情况如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多尔衮看罢小老弟的书信,他欣慰的哈哈大笑。
都以为多铎勇猛有余智谋不足,可从他提醒自己的书信内容可以看出,现在的多铎真的已经非常成熟了。
可惜老大阿济格不在了,不然他们亲兄弟三人足可和皇太极等人势均力敌,死胖子完蛋后,他们获得皇位可能性极大……
阿济格,多尔衮,多铎乃是亲兄弟,他们的额娘被皇太极等人用计陪葬老汗,多尔衮三兄弟不可能死心塌地追随皇太极。
谨慎起见,多尔衮并没有命令麾下发起进攻,同样在关外悄悄安营扎寨,同时又派出十几支侦骑侦查各处长城明军情况。
他不相信岳托五万大军在关内如此安静,一旦攻破几座城池逼近明国京师,明国小皇帝必然会抽调宣府和蓟州兵马入卫勤王。
那时便是两白旗破关的最佳机会,他和多铎率领四万人马摧枯拉朽杀进明国关内,绝对把明国京畿搅个天翻地覆。
为了尽快得到岳托在关内的情况,多铎和多尔衮派出的侦骑在关外靠近长城附近四处活动,希望能抓个明军夜不收。
可明军夜不收在他们到来后全部撤入关内,都拿着千里镜站在长城最高处看着关外建奴活动。
洪武大帝把统治中原近百年的蒙古人驱出长城,元顺帝退出长城仍滞留于近塞地区屯上都,仍称元帝,史称北元。
此时其统治机构还完整存在,残余兵力号称百万,企图依靠这些力量整复故都。
而刚刚建立的明政权对北元的存在深感为患,于是从洪武二年至二十九年,朱元璋先后八次派大将率重兵征伐漠北。
燕王朱棣当了皇帝以后,从永乐八年到二十二年,先后五次亲率大军北征,并死在返回的路上。
在明军强大的武装攻击下,北元内部发生分裂,长期互相拼杀,几代元主及拥立的太子都被部下杀死,部众离散,连帝号纪年都被遗忘了。
经过长期的部落争战之后,蒙古形成瓦刺、鞑靼两大部落,瓦刺居西,称西蒙古,鞑靼居东,称东蒙古。
由于他们被驱回漠北之后仍然过着游牧生活,许多生活必须品仰给于塞内。
有的部落和明政府保持着互市贸易和朝贡隶属关系。有的则不满足于这种关系,常常利用他们擅长骑射的优势对内地侵扰。
明政府对蒙古人也采取又打又拉的所谓“以夷制夷“的政策,利用他们政治上的弱点促其内部分裂,支弱抑强。
忽而抑制鞑靼,安抚瓦刺,忽而又抑制瓦刺,安抚鞑靼。蒙古人则以明政府反复无常为借口兴师动武。
因此,北方的边患一直未除,明政府的防戍重点一直在北边。
燕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夺取皇位以后,更加重视北方的边防建设,修复了若干地段低矮简陋的边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