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这四个因素的判断却有难易,其中股价跌幅直观简单,对所有人都有影响。
股价的技术形态分析,虽然直观但需要丰富的交易经验和技术分析的学习;基本面的判断因素,财务与经营状态都是公开数据,但仍然需要一些研判能力,这两个因素,难度中等。
最复杂的是对基本面未来的趋势判断,既要有对行业规律的前瞻性认识,也要理解公司具体的经营战略、产品竞争力、管理能力等等,属于难度最大也最关键的判断因素。
大部分散户都处于第一象限的层次,更多靠跌幅判断是否可以抄底,所以散户占比高的市场,股价下跌了一段,就会吸引大量的抄底资金介入。
少数散户具备了第三象限的能力,习惯于基于现有财务资料和行业特征判断“估值合理性”,但因为财务数据的滞后性,跌幅到了一定程度,很容易得出“估值低,可以抄底”的轻率结论。
另一类技术分析散户,具备了第二象限的能力,喜欢从技术形态上判断底部,但技术分析的有效性建立在“统计学”和“心理学”的基础上,属于“自我实现”,即相信技术分析的散户占比越多,技术分析越有效,所以技术分析更适合判断短期股价的走势。
A股那些基本面缓慢变差的公司,股价在技术最常见的形态叫“抵抗式下跌”,即“下跌——平台——下跌”的形式,就是由上述三类散户的合力造成:
股价向下缓缓下跌一段时间后,由于基本面变化滞后,显得估值很低,吸引了一些“财务分析型”散户,这些散户的抄底,常常导致股价跌幅“由急变缓”,很容易在技术上形成“底背离”,背离形成后,股价至少会出现一个平台整理,出现一定的底部特征,吸引了“技术分析型散户”。
散户主导的市场,“抵抗式下跌”成为最主流的下跌形态,客观上延缓了下跌的速度,让散户有足够的时间判断基本面的恶化,从而卖出减少损失。
相比之下,机构主导的市场则凶险得多。
机构主导的市场特征:
大部分机构都处于“象限4”的状态,有专门的研究团队和券商投行的卖方服务,能够对行业和公司基本面的趋势进行预判,区别只是有些水平强,有些水平差,有些风险偏好高,有些风险偏好低。
机构与散户有一个明显的区别:一旦意识到公司的基本面正在变差,而且这种变差是趋势性的,就不会因为“估值不高”而继续持有,因为业绩都不确定了,估值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更重要的是,散户研究覆盖的对象有限,更倾向于“判断题思维”,只要“我”觉得性价比高,就持有标的A,也没空看其他标的;而机构的研究覆盖更多行业和标的,属于“选择题思维”,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标的A的性价比也不错,但B更高,所以卖A买B。
小主,
所以在机构主导的港股和美股,一旦公司的基本面发生变化,股价的下跌速度非常之快。
当然,港股机构主导的市场也因此产生了另一个特征——交易趋同性。
由于机构投资者接受的都是差不多的卖方服务,研究方法相似,加上机构之间的交流又很频繁,个股跌多了,大家就会相互打听消息,很容易产生一致性意见,即同一时间内,大量机构基于相似的“看空”理由对同一类标的进行卖出甚至做空。
机构的“一致性交易”一旦产生,还会“自我强化”,就算是持有相反看法的机构,为了避免亏损,也会暂时先卖出或“做空”,等待股价启稳后再买回来,以回避损失。
“一致性交易”会导致股价大幅超跌,这种超跌可能构成“空头陷阱 ”的投资机会,但更多情况下,它的作用是加速完成下跌的过程。
美股与港股又有不同,A股的散户以不到30%的持有市值,创造了80%的交易量,是流动性的主要来源,美股虽然是机构主导,但有全球的流动性支持,港股则是两头不占,个股一旦失去流动性,看似没有利空消息,股价就是天天跌,对没有基本面分析能力和港股交易习惯的散户,是很难避开的。
港股适合散户吗?
我国的投资者教育总是容易把散户看作是“追涨杀跌”,实际上,“追涨杀跌”是一种基于“右侧趋势交易”的投资体系,本身无好坏。
相反,根据我的观察,A股散户投资者的“追涨杀跌”行为,只在少数人或少数状态连续大涨或崩溃式下跌下出现,大部分散户正常状态下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