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为人多善自多福

碧水云轩 长安清达 1602 字 3个月前

自己的身体,自己一定要好好守护。悲伤肺,恐伤肾,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凡是疾病,必与情志有关。

《黄帝内经》说:“百病生于气,养身先养心”。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如果你总是心结常在,郁闷伤怀,那么,你就要明白,能影响你的,从来就不是事情的本身,而是你自己的执念,能伤害你的,其实是你自己的想不开。”

魏清达说道:“国有国法家有家规,无规矩不成方圆。”

缺,在通俗意义上,并不是什么讨喜的东西。缺点、缺陷,要么是需要藏起来的,一如“藏拙”;要么是需要拿别的东西去补足的,比如“取长补短”。人,似乎是出于本能般地,在追求圆满的状态,或想要于外呈现完美的自己。然而,人生总有缺憾。随着年岁、阅历的不断增长,人似乎也从一次次的缺憾中领会、思索到了不同的东西……

《道德经》中有“大成若缺”;曾国藩以“求阙”二字给自己的书斋取名;手边亦有一本丰子恺的散文集,名为《人生求缺不求满》……“缺”这个字眼,剥开它貌似略显局促不堪的表层,其内在,仿佛就是一层一层无穷无尽的诉说。而想要读懂它,密码唯是时间、经历和成长。

慢慢发现,因“缺”之不完美,所呈现之美,背后仿佛都共有一种生命的从容,从容接受人的老去,从容接受物的残损,尊重自然的规则,感受时间的力量。而仿佛,正是这种从容而非胆怯,显缺而非藏缺的态度,可以打破一切美的既有定义,重新划出美的规则。

缺,是空缺,更是留白。是当人闭上双眼,放松四肢,深深呼气,再深深吸气,于此一呼一吸间,身心的感受。留白,一如人所欲表达,却无法突破语言的局限,倒不如沉默里,留下万语千言。

传统的东方式审美,尤其在意人的感受与倾听。而“留白”,是营造意境、叙写诉说,最为灵动的方式。缺失的留白,本质上,或就是东方人的含蓄。在感知当中,缺、空、无,从来都不是真的沉默,而是表达者,在斟酌之下,再没找到比留白更为准确的表达。而观者,于空缺之中,所能接收、感受到的,也可以达到比从具象中去感受,更为细腻、生动的程度。

我越来越发现,缺与满、空与色、光与影、虚与实很难讲,谁是谁。从表达的层面,没有真的空缺,甚至空缺也可成为最为丰满的表达。或许灵动、富有生机之态,应于两者之间,或全无两者中去寻找。它是流动的,也是互相成全的。

不完美之缺,如何成为一种大美;空无一物之缺,如何成为一种表达;人又如何在求缺之中获得内心的圆满,似乎都在一念之间,而这一念,做到又并非容易之事。

不完美,未完成,当下或即永恒。”

最美好的生活方式是奔跑在理想的路上,低头有坚定的脚步,抬头有清晰的方向。

问师:心在哪里?

师说:心在方寸之间,心在一念之间,心在你我之间。梨花开,春带雨,梨花落,春入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