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零八十八章 “手无寸铁”

滨江警事 卓牧闲 2030 字 2个月前

“海巡49呼叫渔政301,海巡49呼叫渔政301。”

“301收到,海巡49请讲!”

“包站长在不在,我是韩渝啊!”

电台里传来东启农业局吕泗渔政站包站长激动的声音:“韩局,你怎么来了,你怎么知道我在这儿的?”

韩渝放下望远镜,举着电台通话器,遥望着远处的渔政船,笑道:“包站长,我改行了,刚调到滨江海事局。我不知道你在这儿,但我认识你们的船啊!”

包站长走到驾驶室门边,看着担心搁浅不敢靠近的海巡49,举着通话器激动地说:“我们是跟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专家来安装观测设备的,没想到能在这儿见到你。韩局,你是怎么调到海事局的?”

小主,

“组织上把我调过来的,只能服从组织安排。”韩渝笑了笑,好奇地问:“包站长,你们来安装什么设备?”

“安装志愿船观测系统。”

岸上有气象部门观测预备气候变化,海上一样有。

但海上不同于岸上,不可能到处设气象观测台站,于是世界气象组织的前身国际气象组织起草通过了《世界气象公约》,并成立了一系列委员会。

其中一个名叫海洋学和海洋气象学技术合作的委员会,为了更好的从事海浪、水温、风、气压、气温和湿度等海洋气象要素的观测,提请国际气象组织成员国招募志愿船从事气象观测。

这个国际气象合作项目英文简称SOT,参加海洋气象调查的船舶有7000多艘,韩渝第一次服务的远洋集装箱货轮就是SOT的志愿船。

这些船舶的航线遍及全世界,承担气象观测任务的都是参加过SOT培训的高级船员。在航行期间要按世界气象组织的规范要求,每天进行四次气象观测,并把观测数据实时报告航经的国际海岸电台,经国际海岸电台向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中心报告。

中国是世界气象组织的成员国,有义务提供海洋气候数据,同时也从中受益。比如我国货轮远航,就能获取相关的海洋气候信息。

只是现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不再像十几年前一样需要人工观测人工报告。

韩渝没想到上级要在外磕脚的简易平台上安装志愿船观测系统,好奇地问:“观测系统装上之后谁负责维护?”

“我们啊,我们渔政站负责维护。”

“辛苦了。”

“谁让我们干这一行呢,韩局,你们来这儿做什么?”

“这里是我们滨江海事局与云港海事局管辖海域的交界处,我们这是第一次出海巡航,当然要来看看。”

“这里水浅,你们别过来,我过去。”

“包站长,别过来了,你们忙你们的,我们已经出海好多天了,在附近转一圈就走。”韩渝想想又笑道:“帮我向国家海洋技术中心的专家问好。”

“没问题,祝你们一路顺风,我们回去见。”

海巡49的油料和淡水不多了,再去沉船海域看一下就要按计划返航。

韩渝通过电台跟正在海面上施工的台东市施工人员打个招呼,绕着外磕脚转了一圈就下令往回航行。

在茫茫大海上能遇到渔政真不是一件容易事,大家伙兴高采烈。甚至觉得今后出海巡航不会孤独,因为在这一带海域巡逻执法的不只是自己,还有渔政。

往回航行没再进入来时穿越的浪区,往东绕行了大约三海里,顾正建喊道:“韩局,吴主任,四点钟方向有船,距我们约六海里,航向正南,航速六节。”

一般杂货散货和油轮的航速通常在13到19节左右,这些年建造的集装箱船航速较快,一般在20到25节左右。

顾正建在雷达上发现的那条船航速只有六节,难道是渔船,或者是发生故障的货轮?

韩渝觉得很奇怪,沉吟道:“开过去看看,反正顺路。”

“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