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祥瑞的出现,代表着上天对当今帝王的一种肯定,说明帝王执政好,风调雨顺,百姓生活也富足。
每个帝王都希望自己名流千古,有祥瑞的出现,无疑对帝王来说是一件高兴的事。
上报祥瑞,这样很好的迎合了帝王的心理,暗自拍马屁,给帝王留下好的印象,希望借此得以升官加爵。
在历朝历代中,祥瑞事件都被视为极其重要的预兆,而在明朝,这些事件更容易受到关注罢了。
明朝祥瑞事件的具体内容包括很多种祥瑞,如彩云、神兽、龙、凤、虎、鹿等,被认为是一些吉祥的预言和预兆。
这些祥瑞不仅仅是自然现象,还包括人文和社会方面的,他们相信这些祥瑞事件能够带来福泽和平安,因此被广泛用于军事、政治和经济领域。
尽管明朝祥瑞事件具有神秘和不可思议的色彩,但其实这些祥瑞事件在当时的社会中有着很重要的现实意义。
祥瑞事件不仅仅是预示着国家的兴盛和繁荣,也象征着秩序和安宁的稳健状态。
因此,对祥瑞事件进行的解释也要考虑到当时政治、文化以及宗教和哲学思想,综合考虑下才能对一段历史的了解更加全面和深入。
最早的祥瑞,其实就是汉高祖斩白蛇起义,是刘邦未建立汉王朝之前着名的历史典故,当时的刘邦一剑劈开大蛇,让跟随他的人更加敬畏,京剧中的《白蟒台》便是依照这一典故演化而来。
据说秦始皇曾经说过:“东南有天子之气”,刘邦怀疑就是自己。
后寻找他的人说,在他出现的地方总有云气凝聚,这便是一开始许多人跟随他的原因,祥瑞包含了人们对美好安稳生活的向往。
至于更早的,疑似祥瑞,因为记载较少,更多是口口相传,所以已经变成传说。
之后历朝历代,大多有类似祥瑞出现,也就不足为奇。
而在那个时候开始,就已经形成出现祥瑞,百官要上表庆贺的传统。
永乐二年九月,封地在河南开封的周王朱橚进京朝见永乐大帝朱棣,进献了一头名叫“驺虞”的神兽。
神兽现世,百官请贺,大家都认为是皇上至仁,上天垂爱,所以降此神兽以呈祥瑞。
驺虞的记载最早见于《诗.召南篇》,其中有“吁嗟乎驺虞”之句,毛传的解释是:“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
因为驺虞是义兽、瑞兽、仁兽,不可多见,所以史籍对它的记载很少。
只有《晋书》卷七记有咸和八年驺虞出现于辽东和《新五代史》驺虞出现在四川武定和壁山的记录。
不过,就连编写《新五代史》的欧阳修也无缘得见驺虞真面目,他不得不在该记载的文尾加按语,坦承说:“驺虞,吾不知其为何物也。”
既然世人不识驺虞为何物,那明周王朱橚凭什么断定自己进献给皇帝的就是传说中的神兽驺虞呢?
显而易见,他的根据就是毛传所说“驺虞,义兽也,白虎黑文,不食生物,有至信之德”之语。
朱橚的儿子朱有炖曾经撰文记述驺虞的发现过程:“永乐二年秋,有瑞兽出焉,白质黑文,圆首而修尾,行则二虎随之。其性不食生物,不践生草。
望之虽若悍猛,迫之则甚驯扰,即《瑞应图》所称驺虞是也。”
明宣宗宣德四年正月,镇守南京的襄城伯特派使者将两头与明周王朱橚所献相同的驺虞护送到北京。
该驺虞是在安徽滁县石固山被发现的,到了北京后,文武百官和四夷朝贡使者强势围观。
躬逢其盛的大臣金幼孜详细记下了他所看到的驺虞的样貌:“白质玄章,肤体明润,驯扰安适,弗慑弗惊。”
另一位大臣夏原吉也在自己的记载中写道:“盖貌首虎驱,白质黑章,修尾隅目,而其性甚驯,真盛世之瑞物也。”
看了这两位目击者的观后感,聪明如你,应该猜得出这种这种黑白相间、“其性甚驯”的瑞兽到底是什么动物了吧。
没错,魏广德当初看到这事儿的记载后,就从此处得出结论,这东西应该就是后世国宝——大熊猫。
最初,他以为是长颈鹿,因为在魏广德的印象里,永乐皇帝是得到过长颈鹿的,在感觉不对以后,才想起长颈鹿应该是郑和从非洲抓回来的。
至于为何到了嘉靖朝反而变质,那就是另一回事儿了。
现在,张居正想要在祥瑞上做文章,魏广德也不好否决。
说白了祥瑞,更多还是政治影响力,上有所好下必效焉。
现在的张居正也需要祥瑞来表现自己执政能力,反击那些倒张派对他的诋毁。
此时,魏广德出言赞成他上表庆贺祥瑞之事,张居正心里很高兴。
不过他也看出魏广德的顾虑,其实他何尝不知道,或许事后又会有人拿此事大做文章,说他是逢迎献媚之辈。
但是,这时候为了稳固权利,些许小节也顾不上了。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说到底,虽然都说张居正的相位极稳,但实际上万历时期朝堂真正做主的还是宫里的太后和小皇帝,张居正的位置并没有大家以为的那么稳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