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着要去参加萝珊的婚礼,领导给葛云雀放了几天假,她今儿所有的工作都已经完成,洗漱一番换了身衣服后,她跟莱勒木一块儿去草场。
哈萨克的牧民一年会有几次转场,不像春秋牧场在雪山的丘陵地带,夏牧场往往选在山上,深山里人迹罕至,雨水充沛,牧草发了猛地狂长,羊群和牧民都最舒服的季节。莱勒木特意从夏牧场赶回来就是为了参加今天这场特殊的婚礼。
雪山脚下许多高耸挺拔的云杉树,因针叶像极了松树,特别容易被外地人误认。连绵起伏的小山丘上,扎驻着白色的毡房和明亮的木屋,车轮压过的痕迹向雪山和草地延伸,一团一团的羊群悠闲地啃咬青草,欣赏着草场上的婚礼。
“见到闪闪发光,秀气迷人,金不换的你,从此沉醉在你的身影中。”
“祝福祈祷来开场,厄运统统都走开。希望儿媳能贤惠,让我来掀开你通往幸福的面纱,在座的亲戚朋友们请听我讲,良好的教育不能忘,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
“喜事连连,子孙茁壮成长。”
新娘萝珊头上戴着精致的乳白色蕾丝纱巾,将脸和上半部分身子全都遮住,只有长长的流苏垂在腹前,头顶上佩戴着一根蓬松的猫头鹰羽毛。对于哈萨克族来说,猫头鹰类似于吉祥鸟,零落的猫头鹰羽毛被哈萨克人家收集起来,在结婚的时候佩戴羽毛可以讨个吉祥。站在她左边那个人较为年轻,头上戴着鸦青色的印花包头,身上披着白得耀眼的蕾丝纱巾;而新娘的右侧,则站着一位与新娘年岁差不多大的妇人,头发全都用红橘色的头巾包裹,同样也披着纯白纱巾。
葛云雀留意到哈萨克族人家的女子服饰色彩搭配十分大胆,粉色的底布上绣着大红的繁花,再配上黑色绣金线的马甲。
“你挚爱的丈夫,以后一路相伴,骑马长大,高大的汉子,男子汉大丈夫……”莱勒木换上了传统红色刺绣民族服饰,脸颊上一抹红晕,头发特意打理过,显得格外精神。
二十来个哈萨克人坐在树影底下,中央的莱勒木在弹奏冬不拉,大家齐声合唱,“是谁留在那荒草滩,爱人的毡房渐远,再也看不见,我的黑眼睛,一次次看向你,直到看不见,开始想念,那充满笑容的脸。”在家人们的歌声中,新娘在众人簇拥下走到父亲身边,哭泣着和他拥抱告别,再骑上马,跟随丈夫一行人离开。
“倒上奶茶,放上酥油,过上这样的日子,开心玩耍;倒上清茶,放上冰糖,你叫什么名字,来认识一下。村庄前面长蒲草,各人位置站得高。”他们淌过小溪,穿过草色葱郁的小径,天空长鹰掠过,远处的山脉积雪未消融,遥望山林,所有树木都是毛绒绒的,很有厚度,像是一块巨大的苔藓覆盖在地皮上,用手一拧就能拧出清甜的流水。
小主,
站在一旁围观婚礼的哈萨克族老年妇女,她的帽子和围巾是连在一块儿的白色罩布,发帽边缘一圈是黄色和深玫红花卉交织的花纹,顺着发鬓一路向下,走过下巴,一直延续到了胸前,典型的穆斯林装扮。
另外一位维吾尔族妈妈穿着色彩绚丽的宝石图案的扎染翠绿色丝绸长裙,裙摆轻薄,花纹疏散却不杂乱。正是让葛云雀忧心半晌的艾德莱斯绸制成的长裙。
草场上的婚礼仪式进入了尾声。
鸟雀鸣叫,风吹过山谷,吹过头顶的树叶,吹到了更远处的平原。那里是另外一片草场,住着三户人家,一户是莱勒木家,一户是唐纳尔家,一户是巴合提家,也是唯一一个维吾尔族家庭。
“见过这种哈萨克族毡房绑带么?”演奏了许久乐器的莱勒木终于歇了下来,他和葛云雀一同闲聊。
葛云雀摇头:“没见过,挺独特的。”
莱勒木说哈萨克的婚礼仪式很复杂,从相看到定亲,再到最后男女两方正式结为夫妻,需要经过好几个仪式。他们今天参加的是女方和家长亲戚告别的环节,一般等女方婚礼结束一两天后,才轮到男方婚礼,迎新娘、举办家宴、大家聚在一块儿跳黑走舞。萝珊和莱勒木一同在草场长大,她读书很厉害,大学毕业回到阿勒屯村村委工作,彻底安定下来。
不像他,至今仍在草原上飘荡。
等送走新娘后,送亲的这户哈萨克人家热情地邀请他们用餐,几个小孩子在一旁打闹嬉戏,毡房的墙面上挂满了样式不一的华丽地毯,各种干果、巴尔萨克、奶疙瘩……丰盛的食物让人眼花缭乱。葛云雀落座后摸了块酸奶疙瘩尝,特别酸,有些吃不惯。
哈萨克主家给每个人端上一碗热腾腾的奶茶,让他们搭配着塔尔米和酥油一起喝。巴尔萨克和塔尔米都是哈萨克族的传统食品,前者是油酥的面制食品,外表酥脆内里香软;后者是糜子加工后的大黄米,像极了内地常吃的“小米”。
主人家去端主食的时候,一个年纪很小的孩子跑了过来,他身上绑了很多金饰和金铃铛,葛云雀找了张纸巾替他擦去快淌到嘴唇边的鼻涕。莱勒木说,草原上野生动物很多,缺乏食物的鹰会主动猎物,年纪小的人类孩子和羊羔没有多大区别,在他们的文化中,被鹰抓走的孩子下辈子会变成鹰,被狼叼走的孩子下辈子会变成狼。
“为了保护孩子不被鹰抓走,哈萨克妈妈会在他们身上佩戴很多的饰品。”
那个缩在葛云雀怀中的小孩配合着晃了晃自己手腕上的金铃铛,莱勒木故意逗他说老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