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8章 算不上多好,不过挺特别的

回去的路上,常顺的手机响了起来,看了下,是虹乔古玩市场那边的刘老板打过来的,他直接接通了:

“常老板,你还记得上次送官窑瓷片过来时,见过面的头发花白,说是想大量购买民俗物品的冯老板吗?”

“记得,他后来买了你那边的物品没?”

时间过去的并不久,常顺自然是记得的。

不过那时,他并不清楚对方姓啥。

现在刘老板说出来,他倒是记住了。

“买了!我这边的那些他想要的东西,昨天被他一次性都买走了,刚才才搬完。

现在跟你打电话,就是告诉你,我这里的东西不够,冯老板还需要至少三倍以上的量,他说以后开了连锁店,会继续要。

你要是弄到了民俗物品,都可以拿到我这边来。”

看来自己之前担心那些民俗物品卖给刘老板,他不好出售出去是多余的。

只要遇见一个怀旧的,并且有相关产业、想把那些有时代特色的老物件当做装饰品用的人,就能很快把店里的存货销售一空。

“行!我弄到了,就直接送你那边去。”

拆迁区,千家万户搬迁的,很容易弄到他们想要的东西。

当然,也不是所有物品人家都要,能要的,必然是一眼看上去就有年代感、还能让人勾起某些回忆的物件。

“你中午有时间吗?有时间的话,过来一起吃饭。”

听他答应了下来,刘老板在电话中继续说道。

“中午恐怕没有,我今天还有些事,吃饭改天吧!”

“行!那就改天。”

又说了几句,他们就都挂了电话。

回到“贵林花苑”小区拿上东西,再次来到花园饭店,差不多12点了。

跟王老板联系后,他又带了一个人过来。

这人50岁左右,姓赵,戴着一副眼镜,是瓷器鉴定方面的专家,也懂些铜器、金属类物品的鉴赏。

搞古玩的人,除了本身精通的某一类,其实对于其它类别,也会顺带着懂一些。

当然,像常顺这样,在拆迁区或者渣土场沉淀个十几二十年,加上不停的逛古玩市场、拍卖会、博物馆、私人民俗博物馆这样的另类。

估计随着岁月的沉淀,必然会啥都懂。

就算遇到稀奇古怪的偏门物品,哪怕看不出来是啥,但对于器物本身的新老,肯定能够凭直觉一眼看出来。

长期去一线,不断的实践,才是学习收藏,获得真知的最好途径。

几人还是在常顺的面包车里“看货”。

“王老板,常老板带过来的这些东西都没有问题。”

当看完雍正青花一束莲缠枝莲花卉纹盘、鎏金铜佛像、50两大银锭后,赵专家直言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