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边走边看,忽然间,常顺看见刘老板在不远处的一个摊位前正看着一个笔筒。
他牵着宋芫向那边走了过去。
“刘老板,收获咋样?”
到了跟前,他笑着跟他打着招呼道。
“还行,买了几样喜欢的东西。”
对方转过头来,随口回了一句。
“哟!你还真把之前捡到身份证的女孩追到了!”
当看见他牵着宋芫的手,又显得有点意外。
这话让宋芫有点脸红。
“是啊!你不是说让我好好把握机会吗!”
“不错!挺好的!你今天过来咋样,有啥收获?”
“刚过来不久,目前还没啥收获!”
其实买沉香已经算是有收获了,并且还是大收获,但那个还要等十多年。
“今天来摆摊的人多,楼房里面也有店铺,肯定会有收获的。”
两人又聊了几句,刘老板问起了摊主笔筒的价格。
他拿的笔筒,是方形的,粉彩,图案画的岁寒三友——松、竹、梅,分别各占一面,还有一面写的是文字,只是字迹写的过于潦草,他看不出来是啥。
摊位老板说最晚能到民国时期,低了600块钱,概不出售。
最后刘老板花了600把它买了下来。
看着他跟宋芫、方玲一起,可能是想留给年轻人更多的空间,他并没有跟他们一起逛,买了笔筒就又去了别的地方。
“老板,这个酒坛多少钱?”
往前又走过了几处摊位,常发现了一个绿釉的坛子,坛子面上有一个大的“酒”字,很醒目,就走过去把它拿到手里看了看。
这个坛子高约一尺,最大肚径约20公分,看上去很精致。
除了“酒”字,另一面的面上还能看见年号:
“民国三年制”。
同时也有酒馆的名字:“某泉楼”。
从这情况看,这酒坛是定制的。
另外他看了一下这人的摊位,新货老货都有。
“60!”
老板看了他一眼,直接说道。
这种陶瓷的民俗酒器,就像老酒瓶,目前的价格还没炒起来。
要是等十几年后的高峰期,收藏各种酒器的人多了,就这种罐子的价格,轻轻松松都能过万。
“40!能卖吗!”
想到砍一半可能有些多了,常顺就说了个40元的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