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只是在这两处渣土堆里仔细看了一遍。
寻找完,除了几块小瓷片,常顺还发现了一颗绿松石制作的“管珠”。
这颗管珠长约3公分,中间最宽宽度约1公分,并非管形,而是类似扁圆形。
它的硬度很高,瓷一样,表面有黑色的分布不均匀的铁线。
这种黑色铁线,宽窄不一,虽错落无致,但看上去线条自然。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跟之前购买的“马料”不同,这颗绿松石管珠的用料,应该是鄂省那边的“秦古料”。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拿在手里的这料,很明显,比马料看上去档次要高了太多。
当然,除了他单独选出来的那两三斤。
管珠蓝色中带着些许黑色的“网状”图案,但绝对不是裂纹,那是天然的融合,给人不一样的美感。
这种珠子,可能是一串,渣土堆里肯定还有。
不过要他挨着翻一遍泥土,那还是算了,毕竟现在绿松石的价格便宜。
要是搁后世堪比黄金的价格,他怎么的也要仔细“过滤”、筛查一遍。
找完这两处土堆,常顺看了下时间,已经差不多12点半。
他就收拾好东西,推着三轮车返回了。
上午的寻找,瓷片他找到了近20斤,其它稍微好点的杂件,除了药瓶、绿松石管珠,还有一个小印章。
20斤瓷片里面除了之前那片好看的罐子残片,还有一个大的盘子底。
这个盘子底画的图案是“牧笛图”:
一人头戴斗笠,骑在一头牛的背上,正在吹奏着笛子。
小印章棕红色,长条形,高度约4公分,长约3.5公分,宽约3公分,除了底面雕刻着文字,其它各面无纹饰图案。
表面局部看着有少量的磨痕。
跟看羊脂白玉的感觉相似,印章相当的油润。
它应该是寿山石材质的。
不过具体是寿山石里面的哪个品种,还要继续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