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金印紫绶的绘卷35-张居正篇

这后来的“自己”起的开端,说不定又是得自己来还。

不过永乐大帝并不知道另一个时空的父皇又开始把打量的目光移到了尚且年轻的“自己”身上。他看着天幕,还算是淡定,毕竟过了近百年的时间,他想管也是有心无力。

只是……永乐帝看着天幕上的资料眨了眨眼,原来这个后世的张居正,这么重要的吗?

【我们先来简单过一下对张居正的介绍——

张居正,生于1525年,字叔大,号太岳,汉族,幼名张白圭。江陵人,时人又称张江陵。明朝中后期政治家、改革家,万历时期的内阁首辅,辅佐万历皇帝朱翊钧开创了“万历新政”。

张居正5岁识字,7岁能通六经大义,12岁考中秀才,13岁时就参加了乡试,16岁中举人。1547年,即嘉靖二十六年,23岁的张居正考中进士。

1567年,即隆庆元年任吏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后迁任内阁次辅,为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隆庆六年,万历皇帝登基后,张居正代高拱为首辅。当时明神宗朱翊钧年幼,一切军政大事均由张居正主持裁决。】

“……嗯,又是一个天才。,一个没有中途陨落的天才。”

随着玉不识的讲解,张居正从小的神童之名也展现在他们眼前。

看到这里,众人对张居正的天赋和能力也是慢慢有了点实感。这样的天才少年,只要不是伤仲永,也没有半途夭折,等他成长起来,他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

“为大明续命数十年,确实挺敢说的。”

若是真的,真不知道这个人是天才成什么样子才能做到这一点。

永乐帝现在是真切地好奇着。

而随着玉不识的讲解,张居正的人生经历也铺展开来。

“知道自己的结局时,会不会后悔”?玉不识前面说的话,似乎要给他们解释了。什么样的结局,才会让人后悔?当他们听到玉不识话音落下的最后一句,似乎明了了。

上一个说朝政大事由臣子主持的,还是霍光,而霍光、不,准确说是霍家的结局也是清楚地写在了史书上。

当身为一个臣子权力过大时,确实很难有个好下场的,尤其又是处于主少国疑的境遇。

这是大家心知肚明的,只是不敢就这样堂而皇之地说出来而已。

不过这些想法,终究也只能是想法,玉不识紧接着提起的内容,更是让他们集中注意。

前面范仲淹主持的“庆历新政”以失败告终,那这次的改革家张居正又会有什么大动作呢?

【张居正在任内阁首辅10年中,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财政上清仗田地,推行“一条鞭法”,总括赋、役,皆以银缴,“太仓粟可支十年,周寺积金,至四百余万”;

军事上任用戚继光、李成梁等名将镇北边,用凌云翼、殷正茂等平定西南叛乱;

吏治上实行综核名实,采取“考成法”考核各级官吏,“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政体为之肃然。

1582年,也即万历十年去世,年五十八,赠上柱国,谥文忠,后均被褫夺。

张居正也是明代唯一生前就被授予太傅、太师的大臣。但后期为万历所忌,去世后被抄家,至明熹宗天启二年恢复名誉。

着有《张太岳集》、《书经直解》、《帝鉴图说》等。】

这段介绍内容虽然简单,但里面到底内容着实丰富。

尤其是“张居正”最后的结局,“均被褫夺”是什么意思?人都死了,还要被清算吗?

内阁里的人都忍不住看向也在他们之中的张居正。

徐阶也是看向了自己的这位弟子,不知道他是个什么心情和想法。

张居正能有什么想法,他并没有理会“自己”的结局,而是聚精会神、目不转睛地看着“自己”实行的那一系列改革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