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最为知名的,大概就是“红夷大炮”了吧?
这是明末时期,在宁远之战中一战成名的袁崇焕曾使用过的火器:他在痛击后金军的过程中,还使用了两种赫赫有名的火器,一种便是红夷大炮,另一种则是“万人敌”炸弹。】
【我们先来仔细看看——
红夷大炮是在明朝中后期传入华夏的,其原型是欧洲在1600年前后制造的舰用长炮,最突出的优点是射程,对重型火炮而言,射程是衡量其性能的重要环节。
根据资料记载考证——总体依据当时西方同类型炮数据,在宁远之战中袁崇焕所用的这一批红夷大炮,有效射程为500米以上,最大射程不到1.5公里。后来,红夷大炮又不断改进,使有效射程达到1500米,最大射程到2.5公里。其中多数的红夷大炮长在3米左右,口径100-130毫米,重量在1吨以上。在当时的华夏,已经可以毫无动摇地被称为战争利器了。】
最先出现在水幕上的是一张红夷大炮的图片,还不等他们仔细研究,图片便被移到了一角,然后是临军对阵、满是硝烟箭雨的战场。
在自己人的消极防御和后金的长驱直入下,袁崇焕坚强地获取了宁远城的大捷。
一开始,袁崇焕心志坚定,面对后金的诱降毫不动摇,断然拒绝后更是命家人罗立等向城北后金军大营,施放西洋大炮,“遂一炮歼虏数百”。后金军不敢留此驻营,将大营移到城西。
总体上明军是以城护炮,以炮卫城。到了后面的激战,袁崇焕更是身先士卒,指挥若定。
他身旁的士兵们熟练地操作着红夷大炮,每一次发射都伴随着震耳欲聋的轰鸣,炮弹呼啸而出,在后金军队中炸开,掀起一片血雾与尘土。然而,后金军中也不乏勇猛之士,他们不顾伤亡,一波又一波地冲向宁远城。
在城危之时,袁崇焕命官兵用芦花、棉被装裹火药,号“万人敌”;又以“缚柴烧油,并搀火药,用铁绳系下烧之”;并选50名健丁缒下,用棉花火药等物烧杀挖城墙的后金兵勇士,当时的形容,即是“火星所及,无不糜烂”。
这一天,后金军攻城,自清晨至深夜,尸积城下,几乎陷城。
随着“万人敌”炸弹黑白画稿的出现和视频中的清晰画面,玉不识也讲到了这个“万人敌”。
【而“万人敌”炸弹的杀伤力也不相上下。它是一种大型爆炸燃烧式武器,重约80斤,据《天工开物》的记载,“万人敌”出现时间应当在天启末至崇祯初。而为了安全搬运,造型一般为木框内装泥壳炸弹,可以算是早期的烧夷弹。另有棉被内卷稻草火药亦名“万人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