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是庄户人家一年中最要紧的事情,苏老太太即便想作妖,也会守着分寸。

也不知是苏老爷子提前嘱咐过,还是干了一天活真累着了,当晚吃过饭,全家人早早歇下,一切看似又恢复了以往平静。

连着好几日都是晴空高照,万里无云,田野里的空气仿佛都被点燃,闷热得让人喘不过气。

一家老小齐聚在花生地里,忙碌的身影在热浪中穿梭。

苏老爷子熟稔地拔起一丛丛花生,用力抖落根部的泥土,饱满的花生果如铃铛般垂落。

苏老太太挎着篮子紧跟在他身后,眼疾手快地把土里遗落的花生拾进篮子里,一个都不能落下。

苏老爷子自幼长在这山野间,四五岁便随着父母下地干活。

后来,等他稍微长大些的时候,村里断断续续遭了好几年旱灾,庄稼颗粒无收,几丈宽的大河也枯萎成一条窄窄的小溪。

饿殍遍野,为了保住性命,家人含泪将他送去了附近一户地主家,签下卖身契。

主家的老爷是个宽厚性子,太太也是菩萨心肠,苏老爷子打小机灵能干,得了主家青眼,当了几年少爷的伴读,后来又跟在管家后头做事,尤其打得一手好算盘。

就这样春去秋来几十载,老爷太太过世,少爷心善,见苏老爷子年岁不小了,便给了他一笔银子,让他回老家安家置业。

当年那张卖身契,自然也交还给了苏老爷子。

也正是因着在府中那些年开了眼界,他才一心希望子孙后代好好读书,将来功名在身,他苏家也算是彻底改换门庭了。

可惜的是,三个儿子只开了蒙便没有继续往下读了,孙辈中,也只有向明这一个孩子尚有些天赋。

他本想集全家之力供向明读书,将来等向明有出息了,难不成还会亏待家里的叔伯兄弟吗?

可如今,谁又能理解他的一番苦心呢……

苏老爷子心里存了事,一个人冲在最前头闷声干活不说话,这可苦了苏庆义和苏庆田两兄弟。

一整个上午,连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爹一干起活来就这样,没个停的时候,咱这样天天跟在后头,迟早要累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