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堪舆地师

杨公认为天地左右旋的相对运动,产生位移影响,所以用于纳水的天盘理应右移,故杨公将其在地盘的方位上向右旋转移位7.5度。

赖布衣引进二十八宿天星五行,增设了人盘,专用于消砂出煞。人盘的二十四山比地盘二十四山逆时针旋转了7.5度。

一席话,听得我们都不约而同张大了嘴。

“哇”!真是高人啊!

老道长说:

拿着罗盘,替人看风水,卜葬地,这类人在明代被称为“形家”、“葬士”、“地师”或“地理师”。而看风水之术,则称“堪舆术”,或称“地理术”。

凌轩问:道长,什么叫葬士?

老道长说:

专卜葬地的人,就叫葬士。

民间一般对“葬士”又称山人,主要是替人寻龙、佥穴。

寻龙,是寻找有生气的葬地,要将这股生气的来龙去脉弄清楚,才能找得真龙;只有龙真,穴才真。

葬士所用之经称“龙经”,在明代较流行的是《水龙经》。

寻龙是过程 ,佥穴是终极目的。

古时,人们讲究风水,只是作建都之用,目的是为了远水患;而丧葬求吉地,始于樗里疾;但直到汉代,丧葬方面还不甚讲究。

东晋郭璞《葬经》一出,就大大改变了人们的思想。

郭璞《葬经》的主要内容有二,

一是“神不可知,吾知有气而己”;

郭璞认为“万物归于土,生于土者,在土为气,在地为理,气之所在,理即宫焉。葬乘生气,一言而蔽,地理矣”

郭璞说风水就是“地理”。

二是骸骨得气,子孙可以得荫。

郭璞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如下的一段话,“指某山为发源,指某山为过峡,至某山而凝结为穴;某山为龙,某山为虎,龙昂而虎伏;某山为牚,某山为案,牚欲有力,案欲有情;必如是乃延福泽,不然则否。

郭璞说风水就是“龙经”。

郭璞创吉地可以福荫子孙之说,对后世影响颇大。

到了明代就催生了形势派和理气派,但是地师找吉地,可遇不可求,不是说要找就立即能找到的;子孙们找不到吉地的,就停棺不葬或再三迁坟。

明代从事堪舆、星相、医卜的方士,多出自江西;除了江西人外,很多是安徽的徽州人。

我们听了纷纷点头。

江西和安徽,能人异士真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