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侯府庶女15

论如何发起一个项目,如何才能打动领导的心,来自现代的中层管理温月还是很有心得的,当即就在旁帮忙,提供辅助了。

用切实的数据描述多年来山洪爆发对玉新县甚至邻近县城的伤害,百姓受灾后对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国家税捐的损失,赈灾的费用……

描述完过往,再提出现在山洪爆发的频率和几率,整治的必要性……

最后提供至少两个以上的解决方案及花费,方案可能相似,但一个简易一个豪华,费用一个低一个高,效果当然也是一个差点一个好些,但肯定都是有用的。一般的领导基于荷包都会选费用低的那个,当然也不排除有那种只选贵的的土豪。

但是!领导的思维已经被你引导到这事必须得做,只是选贵的还是便宜的问题!

在写奏折的过程中,余子阳再次被温月的才华折服了。

“苏秦游说六国也就你这样了!”

这个奏折真的太有说服力了啊,没见过这么简洁又明了又包含丰富数据的奏折,甚至还带上了泄洪渠的图画,“泄洪渠”是温月给取的,意思一听就懂。

温月真的汗颜,可能古代的奏折质量真的不行吧,据余子阳说,一般就先问候半篇,再提一下问题,既不含调查过往的数据,也不会提解决方法,一般是皇帝把奏折的问题丢到朝上,大家再安排人去调查,调查完了再商量好多天,最后可能还会被搁置。

所以这种把事情都办完了只需要领导拍板和拨钱的奏折,真的省很多时间啊!

余子阳写完后又去找了师爷,里面很多数据还需要县衙的人查过往记录,找人做费用预算,两人也要对措辞和用句进行核查,师爷也提出他的一些意见完善奏折。

足足花了七八天,这份奏折才算完成了。这次奏折是走常规程序,就是递进工部。不过余子阳还是给余侍郎写了家信,让他爹帮忙催着点,不然不知道什么时候才有人看到。

余侍郎见儿子又要搞事情,当然是支持啦,第二天就约了工部的老友冯侍郎喝酒。余侍郎借着酒意,哭诉了一番儿子年纪轻轻远离家门去穷乡僻壤做县令多苦多累,上个折子都没人看,让他多多照顾一番。

冯侍郎回去就找余子阳的折子了,嗬,这不是昨天才送到的?不过一看就停不下来了,老余这儿子有前途啊!那内容之丰富,问题之严重性,还有解决方案的大胆手笔和巧妙,都令人叹为观止。最重要是用词并不像以往的折子那么晦涩,简洁又明了的,看完了不累心。

冯侍郎又找尚书商议一番,认为有可行性,最主要是这泄洪渠,如果真的有用,那以后就有了防治山洪的途径了,这是可以载入历史的功绩啊,值得一试。于是工部做了批示,尚书又上递到御前。

过了两日皇帝也看到了奏折,同样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