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等消息对于那些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十六州汉人而言,不啻于一道划破黑暗夜空的曙光,令人精神为之大振。
遥想当年“五胡乱华”那段充满血泪的历史,每一名汉人无不对异族的残暴统治心怀愤恨与敌视。
如今,眼看有望摆脱蒙元的奴役,重归华夏正统,怎能不让人欢欣鼓舞?毕竟对于现在的燕云十六州百姓来说,只要再忍个九十七年,他们就能重新回到汉人统治下的中原王朝。就算他们看不到,他们的后人一定也能看到。
刘秉忠面色苍白如纸,身形单薄得就像那风中飘零的落叶一般,他微微颤抖着嘴唇,用略带沙哑但却坚定无比的声音回答着忽必烈提出的一个个犀利问题:“陛下啊,武力纵然强大,能击败一个敌手,但终究只是匹夫之勇罢了;而智慧,则犹如一盏明灯,可以照亮前方无尽的黑暗道路,能够战胜千千万万的敌人!”
忽必烈眉头微皱,目光紧紧地盯着眼前这位瘦弱却充满睿智的臣子,似乎想要透过他的双眼看穿其内心深处真正所想。刘秉忠毫不退缩地迎接着皇帝审视的目光,继续阐述自己对于治国理政、征战沙场等方面的见解和主张。
君臣二人就这样一问一答,你来我往,从朝堂政事谈到边疆战事,又从民生疾苦聊到文化教育。
时间悄然流逝,不知不觉间,夜幕已深,窗外繁星点点,明月高悬。然而屋内的两人却浑然不觉,依旧沉浸在激烈而深入的讨论之中,仿佛忘却了世间万物,只剩下彼此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远在燕云十六州的百姓却是欢喜无比的。他们终于看见黎明前的曙光了。
“二娃子啊!爹这辈子怕是等不到明太祖陛下收复咱们燕云十六州啦!不过没关系,爹相信你的子孙后代一定能够亲眼目睹这一伟大时刻的到来!到那时,如果明太祖陛下来收复这片土地,你可千万要毫不犹豫地前去相助啊!”
那位须发皆白、身躯佝偻的老人,颤巍巍地伸出手,轻轻抚摸着身旁儿子那因激动而微微泛红的眼眶,他语重心长地叮嘱道。
二娃子重重地点了点头,泪水在眼眶里打转。从小到大,他都是听着父亲讲述那些关于中原王朝曾经的辉煌故事成长起来的。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觉得这些故事也许只是父亲用来哄他入睡的美丽传说罢了。毕竟,如今在他们生活的地方,会说汉话的人已然寥寥无几。
可是,当那张象征着希望与荣耀的金榜突然出现在众人眼前时,二娃子才恍然大悟——原来父亲所说的一切并非虚妄之言!
那一刻,他心中既羞愧又兴奋:羞愧于自己曾经对父亲话语的怀疑;兴奋则源于那个拥有如此辉煌历史的朝代竟然真的是属于他们汉人的王朝!
此时此刻,不仅仅是二娃子父子俩,整个燕云十六州中所有怀着回归之心的百姓们,都纷纷将这份期盼传递给了下一代。
他们一遍又一遍地教导着自己的孩子们:“家祭无忘告乃翁……记住,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是汉人,我们的根永远深植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之上。待到有朝一日,明太祖陛下率领大军收复故土之时,你们定要挺身而出,为祖宗争光,为民族争气!”
——————
作者说:
尽管朱元璋在历史上留下了诛杀功臣这一饱受争议的污点,但我们绝不能因此而忽视他一统南北所具有的极其重大且深远的意义。
遥想当年,南北之间的差距已然十分巨大,能够流利地讲出汉语的百姓更是凤毛麟角。可以想见,如果没有朱元璋这位雄才大略的人物挺身而出、力挽狂澜,那么华夏大地很可能会陷入如美国南北时期那般混乱不堪的局面。
届时,后续的王朝想要实现统一,恐怕也不得不像美国那样,先经历一场残酷血腥的南北战争方能达成所愿。
正是因为有了朱元璋的卓越领导和果敢决策,他以雷霆万钧之势横扫南北,消除了地区间的隔阂与对立,使得原本分散割裂的南北重新凝聚成为一个整体。
如此一来,不仅避免了无数生灵涂炭,更为中华民族的长期稳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从这个角度来看,朱元璋一统南北之功实乃千秋伟业,值得后世永远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