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个村一边排队,一边聊得热火朝天。

“你听说没有?泗水村他们家家户户都用了肥料,虽说用多用少不一吧,但全村总收成增加了有三成。”

“怎么没听说?现如今哪里不在说肥料的事,我们村算用得少了,也加了一成。”

“要我说,还是粑粑村最得劲。他们的收成,至少得加五成吧?”

“嗐,粑粑村那是什么地方?秀才公的家,肥料配方的起源,咱们怎么比?再就是,如今这样,也该知足了。”

说得也是。

其他村的村民,深以为然。

听说别的地方都在闹饥荒,他们合河镇不减产也就算了,还多收。

是顶顶了不起了。

这么一想,大家对粑粑村的态度,都前所未有地恭敬起来。

“佟胜,你们咋排得这么后面?”

有个村子的村长,往后一瞧,瞧见粑粑村族长,便热情地打招呼。

族长人逢喜事精神爽,笑呵呵道:

“我们村粮多,车重,来得晚了。”

众人往他身后一瞧,嘿,可不是么。

以往每个村子都差不多,有的使牛车,有的使骡车,有的背肩上。

如今粑粑村可好,一溜全是车,背的没几个。

为啥?

粮太多,背不动呗!

那车上满满的几大包,堆成小山,看得其他村子的人挠心挠肺。

光上税就上这么多。

那自家留的粮,可不把仓库塞得满满的?

不能深思,不敢深思。

太酸了。

不过,肥料配方是粑粑村出的,大家或多或少受益了。

终究还是感恩压到嫉妒:

“来得晚就来得晚,排那么后面干什么?”

那村长嚷嚷道。

“你们村出了肥料配方,这么大的功劳,还不配站前头吗?”

他一说,其他村也纷纷附和。

“是啊是啊。要没粑粑村的肥料配方,我们家收成还不如去年,也该闹饥荒了。”

“粑粑村站前边来吧,还排什么队呀。这肥料配方,可是惠及子孙后代的大事,咱们应该感恩。”

“就是。我提议,以后每年上税,粑粑村随时来,随时站前面!”

于是,粑粑村享受到前所未有的殊荣。

一下就站到最前面去了。

接着便是登记。

前头几个村子登记,粮兵的表情尚算正常,顶多是喜悦一些。

毕竟,之前两江巡抚在淮南府大力推行肥料配方,人尽皆知,收成能好一些,也在情理之中。

但粑粑村一报数,粮兵的眉毛就拧起来了。

尤其那个负责登记的拿笔的手顿住:

“你说什么?上多少?”

因为佟家出了大力,族长让佟嫂子第一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