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三章 汉灵帝刘宏处理贪官

但是这科考加题,是在自己不知道的情况下进行的,好像有些不妥。但昨夜是自己亲自放的权,让刘辩全权处理这件事。这样说来,这样的解决方案也许是最好的。

看着刘辩大步向自己走来,拿着前三甲的卷子,等待着自己批阅。似乎看到一个贤明的君主,一步步向自己走来。便说道:“既然是我让你处理这次科考,你这样处理也算圆满,只是下次长长记性,可别再犯同样的错误”。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儿臣定然不负父皇期待”。

刘宏低下头一看,头名竟然还是这个荀攸,不禁有些欣喜。

“这个荀攸字好,文章也好,而且理念颇为新颖,一气呵成,首尾贯通,表达得十分透彻,充分。”

刘辩抱拳道:“这个学子奋笔疾书,是第一个交卷的。而且儿臣,彻夜做了详细调查,名士荀攸曾拜黄门侍郎与议郎郑泰、长史何颙、侍中种辑、越骑校尉伍琼等人行刺过董卓,却不是其对手,事未成就被人发觉,收何颙、荀攸入狱,何颙忧惧自杀,荀攸言语饮食自若,恰好碰上董卓被杀而得以免罪。又赶上这次科考,这才凭学籍,参加的科考”。

刘宏惊叹不已。

刘辩接着说道:“汉朝以“察举”和“征辟”制取代世袭制,由州、郡地方长官向朝廷举荐人才,经朝廷考察后授其官职,或由皇帝特诏选任官吏。这自然是一个进步,但由于掌握选官大权的官僚们注重门第,官官相护,徇私舞弊,以致出现“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等严重问题。儿臣肯请父皇,将科考作为唯一入仕的标准,每年都公开文考与武考,统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录取,公开张榜的原则,打破了血缘世袭和世族对政治的垄断。这样选拔的人才,才堪国之大任”。

刘辩句句在理,说得刘宏内心十分喜悦,加上一旁王允等老臣也开始,大赞皇上英明,皇子刘辩颇为仁政,可堪大用。

王允在朝堂之上,跪在地上,颤声说道:“天道易兮何艰难!逆臣见迫兮命不延,弃万乘兮退守蕃。这皇子刘辩处事沉稳,颇有才智,本是科考出了大事,却在一夜间被皇子辩轻松化解。又有识人之察之能,特别是文考与武选的推举,必为汉世广招人才。这天下民心所向,才能国运畅达,这皇子辩本是皇长子,皇太子,却被一个小小的董卓逼到这步田地,真是刘汉王朝的悲哀!今有天下民心所向,有得文武百官的推荐,不如借处时机,恢复皇子辩皇太子的身份,也好为皇室鞠躬尽瘁”

西园八校尉之一,后讨伐葛陂黄巾有军功的鲍鸿,也跪了下来。“臣认为王司徒所言,句句属实,皇子刘辩,可接皇太子之位,天下百姓必歌赞皇上英明,有尧舜禹的贤明……”。

汉灵帝刘宏看到王允跪了下来,就皱了皱眉。又看到这个鲍鸿也跪了下来,脸色越来越不好。

聪明的一看皇上脸色变了,本来也想表表赞歌的,立即闭了嘴。

刘宏冷冷一笑,“不会拍马屁,就不要拍。我坐在这个皇帝的位置上,看到的东西也多,知道的事情也多,本来并不想追究了,但你说拿我和尧舜禹相比,是要逼我退位吗”?

鲍鸿被吓了一跳,跪在地上,不住磕头。“臣不敢,臣绝无此意”。

刘宏冷冷道:“你也是一方校尉,领兵打过胜仗的大将军,凡事该说,凡事不该说,说之前不应该过过脑子吗?朕想保你,你也得掂量掂量自己值不值得我来保”。

刘宏说完,把一道奏折,重重摔在鲍鸿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