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风起义阳

小主,

王广之冷静地反驳道:“萧将军,您的‘兵贵神速’固然有道理,但兵法还有一句:‘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魏军远道而来,粮草补给必然困难。我们若固守城池,拖垮他们的后勤,岂不是更稳妥?”

萧衍冷笑了一声:“王将军,可您有没有想过,魏军若是趁我们固守之际,调集更多兵力围城,我们又该如何应对?到时候,义阳成了孤城,反倒成了我们的死穴。”

王广之语气一滞,但很快又说道:“萧将军,您也不要忘了,王敬则都督的部队本来早就该和我们汇合了。如今迟迟未到,我们的兵力已经不足,若再贸然出击,岂不是自取其辱?”

萧衍闻言,语气中带着不屑:“王都督的部队迟迟未到,正说明我们不能再等。魏军的主力尚未完全到齐,正是他们的弱点所在。若我们此时出击,打乱他们的部署,便能掌握战场的主动权。否则,等魏军主力全部到齐,我们就只能被动挨打了。”

王广之摇了摇头:“萧将军,您对自己的士兵是信心十足,但您也要考虑全军的安危。魏军兵多将广,特别是以骑兵为主,若我们在野外与他们硬拼,恐怕会损失惨重。兵法有云:‘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我们应当先巩固己方的防御,再伺机而动。”

萧衍冷笑道:“王将军,您说得冠冕堂皇,可您有没有想过,士气才是军队的根本?若我们连自己的土地都不敢守,士兵们的士气又从何而来?魏军骄横,若我们不迎头痛击,如何振我军威?”

王广之脸色微微一变,正要反驳,却听到帐外传来脚步声。众人转头望去,只见萧宝义缓缓走进营帐。他的目光平静地扫过众人,随后在主位上坐下,用手势比划了几下。

清澄立刻翻译道:“殿下说,二位将军的意见都很有道理。战机稍纵即逝,但稳妥行事也十分重要。殿下愿意听听二位将军的进一步看法。”

王广之见萧宝义进帐,连忙拱手说道:“殿下明鉴。末将并非惧战,只是觉得此时出击并非良策。王敬则都督的部队本应早就与我们汇合,但至今未到。我们应当再派探子侦察,确认王都督的动向,同时观察魏军的主力是否已经到齐。若贸然出击,恐怕会陷入敌人的圈套。”

萧宝义点了点头,目光转向萧衍,似乎在等待他的意见。

萧衍上前一步,语气坚定:“殿下,末将认为,等魏军主力全部到齐,我们就彻底失去了战机。魏军远道而来,正是疲惫之时。我们若能趁他们立足未稳之际出击,不仅能打乱他们的部署,还能振奋士气,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他顿了顿:“至于王都督的部队,末将认为,即便他们未能及时赶到,我们也不能因此贻误战机。义阳是我们的地盘,若连自己的土地都不敢守,我们还有什么脸面去迎战魏军?”

萧宝义听完,目光沉静,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仿佛在思索着什么。片刻后,他用手势比划了一番,然后又写了一些东西。

清澄翻译道:“殿下说,二位将军的意见各有道理。魏军确实骄横,若不迎头痛击,恐怕会助长其气焰。但王将军的担忧也不无道理,贸然出击确实有一定风险。”

他顿了顿,继续说道:“二位将军,我虽然是总指挥,但兵权都在你们手里,你们这样争论总不能,萧将军出击,王将军看着吧?”

清澄的语气平静,但这句话却让营帐内的气氛瞬间变得微妙起来。

萧宝义的目光在两人之间扫过,手指轻轻敲击着桌案,仿佛在等待两人的回应。

王广之沉默片刻,终于拱手说道:“殿下明鉴。末将并非不愿出击,只是觉得此时出击不够稳妥。若萧将军坚持,末将愿意分出一部分兵力,由萧将军率领先锋部队出击。”

萧衍闻言,对着王广之一抱拳:“末将谢过王将军,既然如此,末将一定不负将军和殿下所托。”

冬日的寒风在营地里呼啸,士兵们的盔甲在阳光下反射着冷冽的光芒。营地中,先锋部队已经整装待发,战马喷着白气,马蹄在地面上不安地刨动。士兵们紧握手中的长矛和刀剑,目光中透着跃跃欲试的战意。

远处传来的战鼓声隐隐可闻,那是魏军攻城的声音。自清晨起,魏军前锋部队便开始对义阳城发动猛烈攻势,试图以强攻打破齐军的防御。

魏军的主帅,是以骄横着称的将领拓跋嵩。他不仅派兵攻城,还将一部分精锐骑兵和步卒摆在城外的平原上,列阵以待,仿佛故意挑衅齐军的增援部队。

“拓跋嵩这厮,果然嚣张至极。”萧衍站在营地中央,冷冷地注视着远方。他早已从探子口中得知,魏军的阵列不仅排得极为严整,而且主帅拓跋嵩还亲自在阵前巡视,仿佛在等待齐军的先锋部队前来交锋。

“将军,魏军的意图很明显。”一名小校快步走到萧衍身旁,低声说道,“他们这是在逼我们出击,想用骑兵优势在野外与我们决战。”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萧衍冷笑一声,目光中透着一丝锐利:“逼我们出击?哼,他们未免也太小看齐军了。拓跋嵩这人一向狂妄自大,自以为摆了个阵列就能吓住我们,但他忘了,战场上真正决定胜负的,是士气和胆略,而不是虚张声势的阵型。”

小校点了点头,语气中带着几分担忧:“不过,将军,魏军的骑兵确实不容小觑。若我们贸然与他们在野外交锋,恐怕会吃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