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里官差来常家村给刘勉报喜讯时,常阿四还在田里干农活。两年前常阿四第二次院试不中,就被常老三拉到田地里干活。那些比刘勉年纪大的孩子接续走上了和常阿四同样的道路,他们开疆拓土的征途只发展到邻村便被拴在这片土地上,一年四季只为填饱肚腩。而那些比刘勉年纪小的孩子们竟相继投机倒把,成了刘勉的跟屁虫。
跟着邻里乡亲,走到刘勉茅草屋外,挤在看客之中,常阿四看到刘勉母亲常氏乐呵呵地与那县里官差交谈,边上此起彼伏响起对刘勉的赞叹声,特别让常阿四留意的是其父常老三的声音:“阿四,看看人家刘勉,成秀才了,吃上皇粮了,以后更是飞黄腾达了,再看看你,不好好念书,只能下地干活了。年底给你找个老婆,早点结婚吧。”
常老三这回不是唬人的,年底时候真就带着常阿四各村各乡挨家挨户访问良媳,只可惜常阿四早些年的名声臭透了,没哪家的姑娘愿意嫁给他。
好不容易访到一个,是隔壁赵村家的姑娘。那赵村老汉见常老三领着儿子前来,让自家女儿躲在闺房,仅自己和老伴招待这父子二人。
赵老汉生了九个女儿,前面八个女儿都嫁出去了,住的地方从茅草房加修成了土坯房,现如今已成了瓦盖房。待赵老妇倒了茶递上,那赵老汉问道:“老三呐,你这孩子多大了?”
“十三了。”
“才十三岁就找媳妇,会不会早了些?”那赵老汉问道。
“唉,我这娃娃不会读书,考了两次院试都没过,连个秀才都没有,不如早点结婚,给我生个孙子。儿子不行,只能寄希望于孙子了。”
“可是我的闺女十四了呢,比你家孩子还大一岁。”
“大一岁不要紧,正好帮我管管我这儿子。”
“那年龄这方面没问题的话就商量怎么成婚吧。”那赵老汉道:“这礼数我也不多要,但是你们也不能少给,毕竟嫁女儿的,礼数收多收少,街坊邻居都看在眼里。收少了我这脸上也无光,就好像我这女儿不值钱似的。”
“知道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