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华:“那就好,皇上那边不碍事,就是太后得注意些,之前的事你们也交待下去不可议论,免得太后听了又要牵连出别的事来。”
“这是自然,现在宫里宫外都对此闭口不言,咱们也不敢往枪口上撞,与其适得其反的劝说还不如等太后皇上自己想通了气消了再做打算好些。”
金玉妍被训斥当日,婉茵和白蕊姬就按耐不住要去御前替好姐妹求情,幸亏绿筠稳重按住了两人才没让事态进一步恶化,否则东西六宫全都搅进来就不是今日这样平静了。
皇上表面生气,可也没真的处罚她,可见在整件事中,皇上气的并不是她而是别的,不过既然皇上不想说,那她们最好也别问。
琅华眼下也不想去见太后,不论她的气消没消,她这个儿媳夹在她们这对心眼子满满的拧巴母子之间就是最落不着好的那个,再过些日子就是中秋家宴等诸多庆典,宫里要准备的事多了起来,再说恒媞公主事发后的第二天已经入宫陪侍着,她犯不着再上赶着去找不自在,只管吩咐了那几个总管太监得了好的直往寿康宫里送就是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要商议的都商议完了,几人也不知道是不是被弘历王钦传染了也十分享受这无事发生、岁月静好的日子,她们在琅华宫里也不拘束,下棋作画弹琴赏花十分的怡然自得。
夜里,寿康宫中烛火暗淡。
从福珈口里确认恒媞已经睡下后太后才低声命令将人带进来。
还没入秋,如懿就如年迈体虚的老妇一样穿了一件灰扑扑,厚墩墩的衣服。本就个子矮小,仪态不佳的她更显臃肿死寂,给她引路的嬷嬷跟她一比都有几分俏丽。
当她挪着步子凑上前跪在太后面前时,太后知觉眼前的暗更加重了一层。瞧着她的窝囊样太后心中不免有些后悔,不过一想到女儿和今后在宫里的日子还是忍了下来。
“说吧,你打算怎么帮哀家?”太后内心深处倒是希望她说不出什么来好将她撵出去,省得一而再再而三的过来攀扯,好不烦人。
“回禀太后,自从去了行宫开始,宫中的事就一件接着一件扰得人心浮动才以至于您和皇上离心。嘉妃对您不敬,皇上却没重罚,可见皇上并没将此事放在心上。”
如懿说到后头语气间有些愤愤不平,仿佛她才是被冒犯的那个,说话间她小心望着太后,希望从她面上看到些情绪的起伏,而太后只是静静听着,她还不知道寿康宫和嘉妃之间发生了什么,只一味的一味自己势弱才被冒犯。
如懿不急,这才是个开头,这点火候就能让座上之人有反应的话她就不会等到今天才。
“长久以来,六宫妃嫔和睦是好,只是太过和睦就容易忽略您和皇上。皇上心善,只一味的以和睦为喜,并没察觉背后的不利,加上皇后娘娘管束不当,在您和皇上中间没尽到做臣子和儿媳的本分才导致现在的局面,所以臣妾以为,要让后宫归心与您就要先从皇后娘娘开始。”
提及皇后,如懿是万分谨慎。她知道太后从始至终都对琅华十分看中,从王府起就有增无减,推翻琅华其实跟推翻她没多少区别,只不过如懿认为就眼前的局势而言太后已经没有多少筹码,所以她大着胆子猜她未必肯如之前那样坚定的维护琅华。
太后眼神讥诮,语气里对她充满了嘲讽:“哀家看你是糊涂了,皇后贤德仁厚处事公正怎会有错?”
如懿硬着头皮一股脑的将自己想的那些歪理倒出:“皇上与太后有了嫌隙、妃嫔突然葬身火海离世、皇子受伤等都是后宫之事,皇后掌管后宫但却不念太后多年的教导只维持着面上的平和于事无补,后宫不宁皇后难辞其咎!!。”
太后越发不屑:“你这简直是莫须有,你猜哀家现在想是叫人把你打出去还是绑了去交给皇上?”
如懿:“太后息怒,将臣妾打出去也好,绑了交给皇上也好,只怕动静太大会吓着公主。若是能换个对太后有利的法子,您不论怎么处置臣妾,臣妾都毫无怨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