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京太公路

“如果有一天我能够看到一场在大明举办的这种规模的春晚,我感觉这个皇帝当的也就值当了。”朱由检感叹道。

萧升笑道:“会有那么一天的,过了年你才十八岁,还有很多时间去努力。不要唉声叹气的,那可寓意不好。”

“兄长说得对。夫君,我相信你可以的。”周皇后看着朱由检认真地说道。

新年伊始,崇祯元年到来,一个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到来了。

十二月份之中,勇卫营完成了对北直隶境内乱贼,土匪的清缴工作,并且过程中,还对一些为富不仁,鱼肉乡里的土豪乡绅进行了打击。

十二月二十九号,一条从京城通往山西太原的八车道大马路终于修建完成。

这条被命名为“京太公路”的水泥路,花费很多,但同时也把大量的流民和灾民利用起来,转化为生产力。

其实这本质上就是以工代赈的方法。

明末的商品经济是非常发达的,很多地方,农民抛弃土地而去城里做工。

因为他们发现种地被盘剥太多,而做工赚得钱远比种地卖粮获取的多。

“一条鞭法”实行之后,虽然在当时给朝廷增加了很多税赋,但其中的隐患一直存在。

农民可以抛弃土地去打工来缴税,而当打工挣得钱更多的时候,大量的土地就被闲置了。

加上灾荒到来,直接就造成了明末的粮食危机。

大量的人没有饭吃。

明朝的覆灭,绝不是某一个因素导致的。

但是,在现有的官僚政治体制之下,朱由检和萧升谁也无法做到让大明土地上的粮食养活所有的百姓。

所以他们不仅不能遏制农民抛荒进城,反而还需要加大力度搞工业,尽量让更多人有工作岗位。

把总体财富提升上来,然后用大量的钱财,去购买邻国的粮食。

面对巨额的财富,其他国家的那些人会愿意把粮食主动送上来的,而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粮食,要比朱由检和萧升目前费劲去推广农业要多得多。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放弃对农业的抓控了。正相反,利用工业获取财富,正是为了促使农业快速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