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4章 紫殿清晓席群英

太极殿中,刘备登上御座。

殿下众士子已经提前三日练习好了礼仪,今日也已等候多时,在礼官高喝道:“拜!”后,皆叩拜于地,山呼万岁。

刘备摆摆手,礼官高声道:“起!”

众士子起身,在礼官指挥下入席坐好,每人面前一张几案,上有白纸数张,笔墨皆全。

刘备开口道:“卿等皆才俊之士,自当为国效力,济世安民。功勋须垂青史,声名应昭后人。岂能庸庸碌碌,此生埋没尘土荒草?光阴如梭,韶华易逝,大好岁月,岂能虚掷?朕开科考,为卿等提供公平仕进之途,不问出身,只论才能高低。勉之、勉之!”

众士子又高呼:“谢陛下隆恩!”

刘备从袖中取出一卷。

中书丞卫觊快步上前,躬身接过,退下,转身走到殿中,展开,高声读道:

“某为县令,政事委于诸吏,但坐啸耳。时人以为通达,有宰相之器。后果至三公。某之所为,宜也?不宜也?详释之。限一千字。”

这个题目的回答方向,刘备有所倾斜,但大体上仍可算得上是一个开放式题目。不论从哪个方向回答,只要逻辑通顺,言之有物,都不算跑题。

卫觊在大殿四个位置各宣读一遍,宣布考试开始。众士子连忙研墨铺卷,进行答题。

提供的纸张绰绰有余,可以供打草稿之用,也可直接作答。

考生几案上贴有名签,要求按名入座。刘备走下御座,在殿中随意行走,观看众士子答题情况。

耿奇、鲍出陪同,紧紧盯着距离刘备最近的考生。虽然说不太可能有人行刺,但小心无大错。

过了这一会功夫,有人已运笔如飞,有人则愁眉不展。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虽然已被礼官告知考试时,不得起身,有考生用眼睛余光看到皇帝走近,仍旧坐立不安,欲避席跪拜。皇帝站着,自己坐着,这是大不敬啊。

有的考生则心无旁骛,根本没察觉到外界动静。

刘备将不少考生的姓名与本人对应起来:

郑浑不到四十,似乎苍老的有点厉害。此人以贵族子弟而积极参加科考,拥护朝廷政策,政治站位很高,值得肯定。

应玚是个苍白少年,身子有些单薄。

步骘见过,气度比以前更加沉稳了。

原来赵俨长这样。赵俨与同郡(颍川郡)辛毗、陈群、杜袭并知名,号曰辛、陈、杜、赵。

辛评、辛毗兄弟在袁绍那里。陈群在刘备麾下。赵俨和杜袭从荆州回到家乡,都参与了这次科考。不过杜袭折戟郡试,引为笑谈。

唔,这个是李琦。挺朴实的少年。这二百名院士中,李琦家基本上算是最底层的了。当然还有更底层的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更别提读书识字了。

这位考生须发皓白,名唤冯进,在诸生中年纪最大,今年已五十六岁。这个年纪都该退休了,如果给他官做,能做好吗?是不是又要把事务都交给胥吏?

在刘备治下,没有什么清闲高官,大家都是事务官,都必须做事。

退休致仕的制度要尽快完善。

当然,有些地方可以适当放宽年龄,如学宫书院之类。

教书育人、研习学问,比较适合冯进。

刘备转了一圈,就悄悄离开。

殿试自上午巳时(九点)正式开始,考到午时二刻(十一点半),两个半小时写一篇作文,时间够了。

基本能力和素质都在郡试和院试中考过,能中院士的,经籍、经济、算学、律法、天文、地理等等,不能说皆精,也得皆通。或许有纸上谈兵、眼高手低之嫌,但科举的作用从来不仅仅是选拔人才。

科举是给下层以希望,使阶层流动。谁肯世世处于烂泥之中?若无上升通道,固化越来越严重,迟早有人会再次喊出那一句话: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为您提供大神长歌入汉关的汉室可兴最快更新,为了您下次还能查看到本书的最快更新,请务必保存好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