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一回 御驾亲征

砾谷关内。狄族大军的新首领刚到任没几天,就碰上了缺衣断粮的情况。这件事发生的毫无征兆,突然之间,大军的粮草后勤就断绝了。前几天还发生了军营起火的事情,把所剩不多的粮草也给烧了大半。几十万的大军没了后勤补给,这可是一件顶重要的大事。这位新首领已经连发几道信函催促粮草了,但全都石沉大海,毫无音信。今天要是再没有粮草送来,将士们可就全都要饿肚子了。

这会儿,新首领又在写催促粮草的信函。正写到一半,有侍卫进来禀告道:“头领,有一批负责押送粮草的人来了。”

新首领闻言大喜,他放下手里的笔,问道:“来了多少人?送来多少牛羊和粮食?”

那知道那侍卫犹豫一下后说道:“来……来了五十多号人。粮食没有,只有他们自己骑的三十多匹马。”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什么?”新首领难以置信道。

他说着就起身向屋外快步走去,他要去看看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院子里几十个衣衫破烂,狼狈不堪的人正站在那里,有几个人甚至还挂了彩。还不等他问清楚到底是怎么回事,就又有一个浑身是血的人被带了过来。

那新首领于是转而问道。:“你又是怎么回事?”

那人便把自己遇到的事情一字不落的向新首领说了一遍。末了,还不忘把西梁军的人数多加了几万。

那首领听后面色微变,又转头看向先来的那几十号人。:“你们呢?”

“虽说有所区别,但大致上也是这样。”有人向他回答道。

那首领闻言,彻底压不住火气了,他大怒道:“那边负责盯梢的人是干什么吃的?敌人过来这么多人马,他们竟然毫不知情。每天传来的消息都是谁发送的?”

“你们几个各带一支人马,速去探查。”

跟在首领身后的几人应声离去。

在几名手下离开后,那首领一回头又看到了院子里的一众人。一看到这些人,就让他不由得想起了这些天来发生的一系列事情。于是他没好气道:“你们还站在这里干什么?还不下去处理一下伤口,然后去仓库把剩下的粮草领出来一半,送到蘑菇岭。”

一群人连忙领命离开,生怕走的慢了,再被首领往自己头上发一通无名之火。

出了院子,只有那后来的汉子要去处理一下伤口,其他几个身上带血的人都说伤的不重,自己处理一下就好了。等那汉子离开后,这些人便往另一个方向离开了。

西梁军出现在台阶山外并截断粮草的事情,很快就在砾谷关的军营里传开了。一开始,军营里的狄戎族人还没有多大的反应,但傍晚时外出探查的人马带回来的两个消息,让军营里一下子炸开了锅。

羊趾道外负责监视的人马全军覆没了。这几天从那边传来的消息全都是假的,全都是西梁军冒充的。

西梁军劫掠粮道的事情都是真的。

尽管高层严令封口,但这件事情在军营里还是一传十十传百的传开了,而且越穿越邪乎。为了平息传言,稳定军心,保证粮草的供应,新首领专门抽调了十余万兵力,沿途保护运粮的队伍。这些兵力占到了青铜峡内狄戎族总兵力的三分之一。可就算是这样,也没能阻止军营里的风言风语。

而此时的蘑菇岭外。一支百余人的队伍押运着七八十辆牛车来到了关口。车上装的全都是军营里急需的粮食,还带来了许多的牛羊。除此之外,他们还带来了西梁军截断粮道的消息。

砾谷关里发生的事情在蘑菇岭再次上演,并且演变的更加迅猛,只用了半天的功夫,就传遍了军营的角角落落,弄得整个军营里全都人心惶惶。

入夜后,两个值夜的军卒还在角落里小声的说着白天军营里传开的事情。而此时的大散关,十多万大军早已倾巢出动。

山下是万物萧瑟的深秋。而山上的夜风就要更加冷冽上几分。夜深之后,地面上已经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寒霜,寒风中守关的军卒们也全都安静了下来,只剩下呼呼作响的风声,让整个天地都显得更加的静谧了。只是在这份静谧之下,却隐藏着一份肃杀之气。

午夜过后,铺天盖地的喊杀声突然间响遍了整片山野。西两军发起了反攻。

从睡梦中被惊醒的守关将领大喊道:“来人,发生了什么事?”

一名侍卫推门进来,伏地禀告道:“禀将军,是西梁军突然打过来了。”

“啊?他们难不成是吃错了药吗?”在这位负责看守蘑菇岭的将领看来,西梁军此举无疑是自寻死路。他接着吩咐道:“拿我的兵器来。”

那将领说着便越过跪在地上的侍卫身边向外走去。

“扑哧”一声。兵器确实是给他了,只不过是穿过他的胸膛递给他的。

把将领猛地身躯一震。缓缓的转身,借着屋里昏暗的烛光,这才看清了对方的脸。这哪里是自己的侍卫,分明是一张陌生的面孔。只见那人抬手在脸颊处轻轻一揭,那将领立刻双目圆睁,这张脸他太熟悉了,他的画像早已传遍了每一个部落。

“杨笑……。”那将领最后从喉咙里挤出来两个字后便倒地身亡了。

原来,自那日在西梁城内与众将士商定好计策后,杨笑便率领五千轻骑,趁着夜色悄悄的出了西梁城,然后从羊趾道出了台阶山。

五千骑兵,再加上原本驻守羊趾道的守军,一共一万余人。这一万多人马趁着夜色,将羊趾道外的狄戎族人来了个一锅端。然后利用他们留下的信鸽,按时向砾谷关的守军报送一切正常的假消息。同时派出人马沿途截杀敌人的运粮队伍。

由于狄族人一路势如破竹,打的西梁军毫无招架之力,他们于是就认为台阶山外,一切尽在掌握,没有一个西梁兵可以过来。于是,负责运送牛羊粮草的队伍也就没什么人来保护了。这些毫无保护的队伍很轻易的就被西梁军给拿下了。有了粮草、牛羊和马匹,步军也能骑上马出去截粮,再加上源源不断的有人马通过羊趾道补充上来,没几天,通往青铜峡的粮道便被西梁军给截断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大军出征,自身所带粮草根本维持不了几天,全靠后方的补给,士兵们才能吃饱肚子。没了粮草,军心就会不稳。这时候,杨笑带着几十个军中好手,经过乔装打扮后便登场了。于是,也就有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

杀掉敌人的将领后,杨笑起身来到屋外。早有几十个人影等在院子里。其中一人见杨校出来,便上前道:“将军这个院子里的人已经全部解决干净了。”

杨笑点点头,然后挥手带领众人向院外走去。

失去了统一指挥的狄戎族人,面对西梁军的突然进攻,显得非常吃力,场面一度混乱不堪。就在这时,杨笑带着五十多名死士冲到了关门下。看守大门的狄戎族人还没弄清是怎么回事,就全都被砍翻在地。

蘑菇岭上的关墙依山而建,本来就是用来防御族人的,面对从北方过来的敌人,自然是易守难攻,而面对从南边过来的西梁军,却变成了易攻难守。此时关门大开,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

在杨笑的率领下,西梁军一口气打过了砾谷关,在草原上追击敌军三百里,大胜而归。

圣京城内,奉天殿上。皇帝武昭龙袍冠冕,端坐在龙椅中,听着百官禀奏各处战况以及各项筹备进展。

“启奏陛下,东安王与北静王的第一批兵马已到达二山关下。大皇子,还有李伯通、马致远等人率领的兵马已先后进入西梁境内。南越王也已平定了西南叛乱诸族,不日便可对藩族境内发动进攻。还有各路大小诸侯,各处州府所调集的兵马多半也已集结于圣京城外。其余兵马也可在一旬之内陆续抵达。”

“启奏陛下。各地所筹钱粮已完成逾七成,剩余三成相信可在本月之内完成。除此之外,还有各路商会富豪额外捐献的钱粮尚在统计之中。”

“陛下。兵部要求的盔甲、兵器等军械都在加紧赶至修复当中,目前进展还算顺利。加上立秋之前赶制出来的军械,军备仓库中所储备的军械已有大半可用。”

“……。”

朝廷的各项备战事宜,之所以能进展顺利,很大程度上还是多亏了前半年的内战。正因如此,各地的军备其实早已展开的差不多了。但也正是因为这场内战,才让异族有了可乘之机。这个大概也可以算得上是祸福相依了吧。

我对大清忠不可言

皇帝武昭听着各部官员汇报上来的内容,时不时的点头轻“嗯”一声,看上去似乎还算满意,但他的脸上并不见多少喜色,反而还透着淡淡的愁容。西梁境的战况虽然相对的有所缓和,但总体上的形式却极不乐观。也不知道等朝廷一切准备就绪后,西梁境还能剩下多少地方。

就在各部官员正在一一汇报各自所辖事务的进展情况时。一声急促的叫喊声从殿外传来。

“青铜峡八百里里加急!青铜峡八百里里加急!……!”

这段时间以来,西梁的战况牵动着朝堂上每一个人的心。每一次战报传来,都让人揪心不已。只因这些传回来的战报绝大多数都是坏消息。

一名疲惫至极的传令兵被四个侍卫抬进了大殿。那传令兵的腰间插着一面金地红字的三角令旗,手中的竹筒上,封黄泥贴红签,上面还有三根白色羽毛。

在周王朝军报中,八百里加急、金地红字的三角令旗、红色的封签,都代表着最紧急的军报。沿途驿馆必须全力支持,第一时间放行。持报人必须面呈皇帝。各路人员胆敢阻拦者,诛灭三族。而上面的羽毛数量则代表着等级不同的消息。三根白色羽毛代表着决定战争走向的好消息。反之,如果是三根黑色羽毛的话,那就是大大的坏消息了。

什么样的好消息才会用上这等最高级别的军报呢?要知道,就连西梁城得以解救的消息都没有用到这个级别的军报。而前几次用上这个级别的军报,无一不是黑色翎羽。

皇帝武昭一见是此等白色军报,立刻起身“噔噔噔”的从玉阶上走下来,亲手接过那只竹筒。

接过竹筒,皇帝武昭的手都不由得有些微微颤抖。撕掉封条,拆开封泥。打开竹筒的盖子。皇帝武昭拿眼睛往竹筒里一瞧。

之所以会这般紧张,是因为这样的军报除了级别是真的外,里面的内容却不一定是那三根羽毛所代表的。有时候为了稳定军心,会故意把坏消息伪装成好消息。

竹筒内,一卷黄色的信笺静静的躺在里面。

“黄纸金笺。是前方大捷的好消息无疑了。”皇帝武昭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地了。

展开信笺后,当看到那行“西梁虎威将军杨笑谨呈我大周圣皇帝陛下捷讯”的字迹后,皇帝武昭的脸上便不由的有喜色浮现。他越往后看越是高兴,看到后来竟是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

“青铜峡大捷,杨将军追敌三百里,大胜而归。”皇帝武昭。大笑着宣布道。

朝堂众臣本来就被这封情报吸引了全部的注意力,心情也不由跟着起起落落,现在听到皇帝亲口宣布前方大捷的消息,众人立刻伏地叩拜,高呼:“陛下洪福。”

皇帝武昭,大袖一挥:“传旨,朕要御驾亲征!”

到底这一封捷报对大周王朝来说意味着什么?西梁境的战况又会迎来怎样的转机?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07 目录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