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变相邀君

宋桓帝 温毅阳 1908 字 11天前

“今日多亏了十四皇叔,否则朕都不知道该如何收场了。”

众人都走了之后,大殿里只剩下君臣二人,赵桓命当值内侍给越王搬来一个绣墩,就放在宝座旁边,这样两人好面对面说话。

对于越王这个以刚烈鲁直着称的老牌亲王,赵桓只闻其名未见过其人,直到今日才得识庐山真面目。

越王赵偲只比宋徽宗赵佶小了三岁,虽说两人是同父异母的亲兄弟,可无论是长相和性情都迥然相异。

赵佶脱下龙袍就是风流倜傥的文人骚客,而赵偲披上铠甲就可以冲锋陷阵。作为宋神宗的遗腹子,赵偲可比生在他前面的十三个兄长有尿性多了,这也是赵桓之所以对他格外器重的原因。

“能为圣慈排忧解难,正是臣下的荣幸。”

越王没有丝毫邀功的意思,简单客套了这么一句,立马切入正题:“臣下身为皇族子弟,军国大事本不该置喙,奈何敌寇即将迫城,宗庙社稷危在旦夕,臣下斗胆伏问圣慈,如何了结方才之事?”

赵桓思忖了一下,以商量的口吻说道:“白时中这个人,恐怕不能再用了吧?”

事情已经明摆着了,新旧两派权门同流合污,既然刚才已经拿梁方平开了刀,索性就两害相权取其轻,把老派权门打压下去,让少宰李邦彦重新组阁。

政出一门,说不定更有利于当前的斗争形势。此外,还可以让吴敏和李纲慢慢从新派权门里分化出来,逐步形成一股只忠于君上的新新势力,何乐而不为?

“依臣下之见,白时中固然不堪再用,然则李纲官阶卑微,况且寸功未立,倘若就此超擢为执政大臣,恐怕会适得其反,倒不如委以重任,待其立下大功,再行封赏也不为迟。如今虏寇即将围城,我师军马却散佚于各处,如何御敌于国门之外?依臣下之见,应当疾速成立东京守御使司,团结京畿兵马……”

越王显然早就成竹在胸了,一说到军国大事,滔滔不绝,侃侃而谈,止都止不住。

兼听则明,集思广益,赵桓饶有兴致地听他一直说下去,很快便拿定了主意。

白时中这个人肯定是不能用了,太宰的位置就由少宰李邦彦接任。往下以此类推,各进一位。中书侍郎张邦昌升任少宰,门下侍郎吴敏升任知枢密院事,尚书左丞赵野升任中书侍郎,翰林学士王孝迪如愿以偿进入都堂就任尚书右丞。

至于签书枢密院事耿南仲,如果这趟坚壁清野的差事办得不错,那就让他升任同知枢密院事。

这些人都好安排,保证让他们个个心满意足,最让赵桓头疼的是李纲。

越王说得不无道理,寸功未立便位列都堂,要是将来立下大功,又该做何封赏?这事其实都还好说,关键是赏罚不公会激起公愤,眼下只是宰执大臣反对,一旦公布出去,文武百官说不定会群起炸锅,到那时就骑虎难下了。

可是话说回来,在其位谋其政,名正才能言顺,不把李纲放在重要的位置上,如何发挥重要的作用?

就在赵桓一筹莫展之际,朱孝庄突然神色慌张的从殿外跑了进来。

“何事惊慌?”

“陛、陛下,梁方平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