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八章 内外兼修

鼎定河山 品涩居士 1686 字 11天前

所以,在大汉开国论功行赏时,刘邦认为萧何功居第一。而与之相反的,就是中国历史上大部分中原王朝的北伐者们。当国力强盛时,他们往往对北方游牧民族采取攻势,但千里运粮,特别是运到荒芜的大漠地区,其损耗之大可想而知。

而由于运输组织不力,中途耗费巨大,致使国内百姓疲困,进而引发天下骚动,最终可能还会导致王朝的动荡,西汉由盛而衰就是如此。所以,多数王朝才会选择更加保守和低成本的修长城。

而善战者在保护好自身粮道的同时,还要千方百计的断敌粮道,这是他们的“取胜之匙”。

在战争进入胶着状态时,如果能够千方百计的截断敌人粮道,必然会使敌人陷于饥饿状态,而且随之而来的还有斗志的丧失,甚至是直接崩盘。

比较着名的例子就是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带领一支精锐部队,星夜奔袭袁绍的粮草储备之所乌巢,致使其全线崩溃,而曹军再乘胜出击,取得大胜。

而在攻城战中,进攻一方的将领们也往往利用断粮的方式,使一些坚固的城防彻底屈服,具体的做法是:

一、深沟高垒,在城池四周挖掘深沟,筑起营垒,切断城外与城内的物资联系;

二、夺取敌人在城外的粮草储备,防止敌人就近取得补给物资;

三、安排机动部队在离城较远的地方游弋,随时切断该城与其他城市的联系。

以上三步如果能够顺利实施,无论多么坚固的城市,都将陷入坐吃山空的巨大恐慌之中,最后也往往以守将投降而告终。

总之,因为军粮运输效率极其低下,给人造成了一种“打仗耗费粮草、不打仗就不耗粮”的刻板印象,而实际上,无论是攻是守,粮草都要消耗,吃饭问题也都是头等大事。“粮饷之道,胜败攸关”,这是战场上亘古不变的真理。

张迪乱军终究是草台班子,一鼓作气的攻城掠寨,胜利来的来快太轻易,之后便是各种“享受生活”。高举反旗对抗朝廷可不就是为了享乐嘛,今朝有酒今朝醉,哪来的长远大计?粮草问题根本就不是问题,大开常平仓便是。再者,“晋王”大军驾到,当地富绅得表示表示吧,要识趣,否则就不是犒军了,少不得来个“抄家问斩”。如此这般,军需暂时是不愁的,坐吃山空?不不不,那些个狗大户是韭菜,割完这茬割那茬,且有得薅一阵子呢。

总而言之,“晋王”账下缺乏守城能人,所谓“守城三法”根本就没用上,这就难怪官军掩杀过来势如破竹了。先前夺城有多快,溃败就有多快。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冯过作为“正方”后勤部长,调度指挥也算是井然有序,圆满的完成了任务。

此次征剿,非长距离跋涉,战事进展又极为顺利,事实上军需供给毫无压力。大军攻占汾阳后,自有本地乡绅犒军,之后一路平担过去亦是如此,真正耗费的军资其实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