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晓此事时,冯过用力揉了揉额头,脑壳痛的很。
这几天他早出晚归的,一直在各地明察暗访,回来后听贾小春说有人登门拜访,乃是沁源知县张汝舟,谦卑中不乏热切,口称乃是冯通判的同年特来拜见。
好吧,冯过难不成还能说“耻与为伍”,虽然他心里便是这么想的。
一个状元,一个三甲末,呵呵,是同科进士不错,差距有点大而已,张汝舟这上赶着攀交情的手段……见微知着。
李家小娘子、清照妹子呀……
在京时,冯过曾问过陈亮关于他这个浙江老乡的相关情况,有用的信息并不多,只晓得乡试便是低低的取了,会试亦然,运气好的让冯过直觉其中许是有猫腻,但无凭无据的总不能让李格非想方设法“绝此后患”吧。
在那个时空,赵明诚去世后,李清照孤苦伶仃,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饱尝了人间的苦难。她希望有所依靠,能过上较为安定的生活。于是她被媒人“如簧之说”和“似锦之言”所迷惑,糊里糊涂地再嫁了张汝舟。婚后,她发现张汝舟像一个市侩,实难同他安度晚年,便想趁早离异。张汝舟则为了夺取李清照的书画、古器物等,想早点把她折磨死,所以经常地虐待她。清照无法忍受,提出离婚。为了诉讼的胜利,她不得不同时检举了张“妄增举数入官”的违法行为。妻子告发丈夫,即使属实,也要判处徒刑两年。李清照明知如此,还是告发了他,同时也提出了离婚的要求。后来,这件事被她的亲戚翰林学士綦崇礼知道了,綦崇礼是宋高宗的亲信,出面干涉此事,才使清照既离了婚,又免了刑事处分。为此,清照特意写了一篇《上内翰綦公启》,向他表示感谢……
总而言之,千古第一才女前期有多风光,后期便有多凄零,无论是赵明诚的“临阵脱逃”还是张汝舟的“醉翁之意”,对她都造成了无法抹却的伤害。
这个时空,为了防患未然,冯过一直默默的在做一些事,嗯,阻止这两桩婚姻的发生。
就目前来看,赵明诚基本是OUT了,张汝舟……
他真不晓得张汝舟竟是外放为沁源知县,许是资哲等人感觉区区一知县而已,勿需理会。在冯过看来,这世界可是真小啊,张汝舟落到他手里……呃,是成了他下属,这便是“缘份”哪。
嗯,虽然有意针对张汝舟,冯过可不会无端发难。事实上,这个时空的发展轨迹与那个时空并不完全一致,而且某种程度上而言极为混乱,不可以常理度之,“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自是不存在的。
但,这张汝舟绝对有问题。
虽然没有调查清楚,但在“官田”一事中,可以认定张汝舟便是马前卒。康王府貌似不曾出面操作,明里暗里都是张汝舟在“表忠心”。将康王名下官田的赋税转嫁给治下百姓,他张汝舟无论是单纯的讨好康王还是从中牟取利益,都可就此治罪,无非是需考量康王涉及程度。毕竟,常构再如何出身不好,那也是相对而言,始终是一个皇子,又哪是想动就可随随便便动的。戏文上说的“铡美案”之类毕竟只是戏文,现实中几无可能出现。
关于此事,冯过已有初步设想,张汝舟是否贪赃枉法不提,但刻意奉承讨好皇室成员之举便为士林不齿,收不毛之地的税赋更属离谱,以此为切入点查他一查不过分吧。想来,康王爷也不介意甩锅,再怎样欺民夺利的名声也不好听,一旦闹将起来定是要找背锅侠的,就不知道张汝舟的脊梁骨够不够硬,偌大一口黑锅压下来还能不能站直喽。
冯过很想为自己的机智点个赞。当然,高风亮节如他是不会出面的,有宗泽在,他怎好抢其风头?嫉恶如仇、刚正不阿的宗汝霖不正为此事犯愁吗,他冯改之正是送温暖呢。
这几日天气寒冷,最需雪中送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