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书·刑法志》记载:“枉法十匹,义赃二百匹,大辟。”什么叫“义赃”?胡三省解释:“义赃,谓人私情相馈遗,虽非乞取,亦计所受论赃。”“义赃”,与直接贪污受贿所得的“正赃”相对应,是年节的人情馈赠。有了这规定后,“食禄者局蹐,赇谒之路殆绝”,因此,官员们不得不赶紧收手,行贿送礼之路几乎断绝。
《昌律》规定:官员受贿“五十匹流二千里”,行贿“罪止杖一百”。这里自然包括了过节的时候收送礼物。
大定对收受属地官员礼金的处罚,效法昌律,但对收取“生辰纲”这样的“生日礼”,并没禁止,更未入罪。
本朝仁宗时期为整顿春节期间铺张浪费和腐败现象,明禁送礼之风,要求大小官员的各家府第前都要张贴一张公约:“同朝僚友,夙夜在公,焉有余闲,应酬往返?自今己亥岁元旦为始,不贺岁,不祝寿,不拜客,有蒙赐顾者,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亦不答拜。至于四方亲友,或谒进,或游学,或觅馆来京枉顾者,亦概不接帖,不登门簿,不敢答拜,统希原谅。”
不过,这些规定统统形同虚设,如同过眼云烟,送礼之风大有愈演愈烈之势。
送礼也有一套潜规则——五子登科=纹银五两;强仕=四十两(取《礼记》四十强而仕);大衍=五十两(取《周易》大衍之数五十);耳顺=六十两(取《论语》六十而耳顺);“百寿图一轴”=一百两,“双柏图一座”,即二百两;“秦关一座”,是一百二十两(“函谷关高一百二十丈”);“毛诗一部”=三百两,蕴意来自毛注《诗经》有三百零五首诗。“孟津一渡”,则是八百两,意八百诸侯渡孟津伐纣;“千佛名经”=一千两。
除了黑话,行hui的具体数额也有固定的标准,什么品阶的官员、什么职位、什么事情,该收多少银子,都有着硬核标准的,送少了不行,送多了也不行。每到逢年过节,各地“跑部进京””走亲访友“,其实都是心知肚明的了。
除拜年收礼和“生辰纲”外,上官得到的孝敬还有冰敬炭敬。
“瑞雪逍遥下九重,行衙吏部挂彩灯。频叩朱门献暖炉,玉做火塘熔炭红”,“赤日炎炎似火烧,京里老爷锦扇摇。欲得晴空展双翅,纳来寒玉配君腰”。
所谓冰敬和炭敬,其实是一种向京官、上官行hui的名目,冰敬即是夏天让上官买冰消暑的费用,碳敬即是冬天买碳取暖的费用。虽然名目上称之为冰敬、碳敬但并不是真的是让京官、上官买冰、买碳,而是一种委婉的说法。但是既不提到“钱”“财”二字,无丝毫铜臭之气,又兼有体贴入微之意,令人感服。
此乃官场规矩,三节两寿、某缺补差、“冰敬”、“炭敬”都必须送礼,但是并不在台面之上,是谓“潜规则”。
冯过有钱,却没有随“大流”,拜年礼清一色的书画及自己的文集。书画是在大相寺淘的,不贵,价格适中。至于“冯改之文集”则是资南嘉撺掇着由“吉阳书局”刻印的,其中包括《儒林外史》、《菜根谭》等书文以及诗词,卖的还真不错,他拿去作拜年礼的乃是精装本。
这样的礼物胜在一个“雅”字,收受者欣然接受。
用了五天时间,终算是完成了拜年之旅,真心觉得疲惫。